央广网

探路大资管监管:打破刚性兑付 挤压套利空间

2017-06-06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6月6日消息(记者马文静)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理财、基金信托计划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规模已超60万亿。日渐强大的资管规模、日趋复杂的产品结构,在混业交叉、创新与风险兼具的大资管时代,对资管业务的监管路径日渐明晰。

  大资管之“大”:规模超60万亿

  近年来,资管行业迎来“大发展”,行业规模扩展迅猛。证监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底,我国资管业务的规模扣除重复计算已经达到了60万亿人民币,接近全国GDP的总量。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和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资管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资管行业规模将达180万亿。

  大资管之“大”不仅在于规模,也在于其跨业态的渗透程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大资管”下,“大”不仅是资产规模,也意味着更多类别资产都进入到了社会资产总体框架中,可投资资产的丰富性、选择性更强,居民需要丰富的知识去选择风险和收益匹配的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也指出,大资管之“大”即体现在它是跨行业、跨市场的,已经超越了原本的银行存贷款、券商自营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传统保险业务范围。而从金融监管层面看,这无疑为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资管之“乱”:监管套利丛生

  资管行业交叉混业加剧,对以分业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提出挑战。利用监管套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滋扰着资管行业的健康长足发展。陆磊直言:“各个监管部门在促进本行业发展的理念下,对于资管业务按照所在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监管规则,使得各类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门槛、杠杆水平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导致相关机构有监管套利的可能性。”因此,他认为,制定统一资管规制的规则刻不容缓。

  中投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则指出,一些监管套利的行为甚至成为过去几年大资管行业迅速发展重要“驱动力”之一,这值得引起重视。他表示,要加强监管的统一协调,明确违规、界限,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特别是要去掉监管套利的空间。

  事实上,遏制监管套利也成为监管层针对大资管的重要整治方面。今年4月,银监会下发“46”号文,对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等套利行为进行专项治理。5月,保监会在《关于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将监管套利列为排查和整治重点。证监会也多次表态“不支持利用政策套利”,并出台一系列规定严堵监管套利漏洞。

  针对资管行业监管套利的乱象,统一的规范、明确的标准和更为严格的政策执行,是大资管时代监管的方向。

  大资管之“敌”:刚性兑付预期

  “资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面临一个长期不能解决的顽症,就是刚性兑付,或者叫由刚性兑付的一些事件引发的普遍的刚性兑付预期,这是资管行业发展的大敌。”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现场,李克平再次提出这个“老生常谈”却迟迟难解的问题。

  在李克平看来,刚性兑付的预期破坏了风险定价,影响了市场配置效率。“如果你能够刚性兑付,因为投资者有刚需兑付的预期,你这个机构的投资能力已经无所谓、不重要了。”李克平直言,在刚性兑付的预期下,机构的竞争力不值一提,投资者也不会关心产品本身的结构、风险、透明度,有刚性兑付可能的机构具有了天然优势,势必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这实际上是做了一个信用的征信投资,这种市场环境对于大资管来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李克平表示,监管部门必须对此痛下决心,才能真正的让资管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陆磊也强调,必须回归资产管理的业务本质,打破刚性兑付。他提出了打破刚性兑付的路径,如明确要求经营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强化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此外,陆磊认为,要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金融机构应该只收管理费,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该全部交给投资者,让投资者在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

  在监管执行层面,陆磊指出,要严格惩戒措施,加大对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投资者投诉举报,并发挥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编辑: 马文静
关键词: 大资管;刚性兑付;套利;监管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探路大资管监管:打破刚性兑付 挤压套利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银行理财、基金信托计划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规模已超60万亿。日渐强大的资管规模、日趋复杂的产品结构,在混业交叉、创新与风险兼具的大资管时代,对资管业务的监管路径日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