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央广网首页  |  快讯  |  文史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财经滚动 > 正文

皖江示范区整合平台引“活水”

2013-10-18 15:37  来源: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 

  初秋的皖江,江水静远,两岸建设正如火如荼;长江黄金水道最后一个深水港郑蒲港新区将被打造成安徽的“北仑港”;苏滁现代产业园是安徽参与“长三角”互利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最新成果,这里将容纳14万人就业,总投资超1300亿元;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凭借汽车、设备制造、家电、日用化工等支柱产业,去年用不足2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90亿元……。作为全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正不断扩大。

  突破城市总体规划限制,设立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沿江产业新城,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样板

  从构建政策规划体系到创新体制机制,再到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安徽举全省之力建设这片热土,让皖江之热辐射全省、中东部地区乃至全国。

  在政策规划上,国家发改委等20多家部委与安徽省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有的出台了专项支持政策。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40条”政策措施,保障示范区建设。

  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更具创新意识的一步“妙棋”是,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地级巢湖市,所辖县区划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将普济圩农场划归铜陵管辖,为中心城市发展拓宽空间。

  财政上,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主要支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苏滁现代产业园、郑蒲港新区融资平台建设。

  3年来,规划确定的皖江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已经得到初步体现;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总体部署,3年目标圆满实现。

  体制上的突破,使新的发展格局得以呈现。马鞍山市将原属巢湖的和县收入囊中,江南、江北同属一市,马鞍山有了跨江发展的可能。郑蒲港新区,这个拥有可以停靠万吨级轮船的深水岸线24.5公里、、辐射半径500公里范围内的20多个地级市,GDP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新区,正在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成安徽的“北仑港”。

  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绿色承接,皖江示范区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探索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更加明显。

  滁州市借助苏滁现代产业园这一平台,引进外来“活水”,着力建设一座可带动14万人就业,集产业、商贸、金融、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位于宣城的上海白茅岭农场,加快推进土地开发利用,合肥综合保税区建设也在进一步推进。与“珠三角”、央企的合作不断深化,皖粤合作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中央企业在示范区投资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43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3年来,示范区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13.1%,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7.6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果评价达标率达到99.2%,亩均实现销售收入由67.7万元提高到117万元。总投资500多亿元的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巢湖治理由此展开新篇章。

  “随着国家推动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皖江示范区发展的潜能将加快集聚。我们的重点是抓住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加大体制机制再创新力度,深化开放合作,促进转型升级。”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充满信心地说。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央广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