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2月3日消息(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曾丹 王晓文 戴德芳)12月3日是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在湖南涟源市残联阳光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来自涟源六亩塘红光村的孙女士难掩欣喜之情:“小孩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穿上矫正鞋,还能自己试走几步。对这样的进步,我们感到非常满意,生活也看到了希望。”
孙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孩子小新(化名)这两年多的康复治疗过程。原来,因为早产缺氧,小新肺部发育等方面受到了影响,运动、理解、语言等各项发育也都严重落后。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能跟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孙女士和家人一度陷入伤心、自责和迷茫。
2019年,孙女士在涟源市残联的指引下,顺利申请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金,并在阳光医院儿童康复中心“落了脚”。“小新的康复之路漫长且艰难,但这里的康复师很专业,又有耐心。只要有一点进步,我们都感觉看到了一缕阳光,感受了党和政府对一个残缺生命的重视和关怀。”孙女士说,加上每个月1600元的康复救助金,一年中可使用10个月,已经大大减轻了她的家庭压力。
在运动治疗室里,记者看到,康复师孙惠敏正在帮助6岁多的小新开展康复训练,从下肢按摩训练、到桥式运动锻炼腰部力量,再到一系列趣味运动,孩子在玩耍中锻炼了身体。
“从医学上说,小新属于脑瘫患者。我们在给他做训练时,也会拓展他的活动空间,促进师生、亲子情感的交流,同时借此契机,让家长们进一步熟练掌握家庭康复知识。”陈惠敏说。
康复训练、唱歌、游戏、认字、画画……每个项目都深受孩子们喜爱。“我们有感统训练室、运动治疗室、个训室、作业治疗室、水疗室,能为脑瘫、智障、自闭症儿童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特别注重家长培训和家庭康复,康复效果明显,社会融合率达80%以上。”阳光医院办公室主任李徽琼介绍道。
据了解,目前具有涟源户籍或有效居住证,且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0岁到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可持三级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和相关材料到残联申报救助,通过后可自主选择在各定点机构精准康复服务。
前几年,涟源又将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年龄放宽到17岁。对在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残疾儿童,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和100元的租房、交通补贴。
“这一切得益于打破思想壁垒,融合各方资源,让‘大残联’思维得到充分实践。”涟源市残联党组书记刘小军表示,近年来,通过运用“大残联”思维,该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进一步筑牢了残疾儿童康复保障和服务体系,帮助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
涟源市政府常务会每月定期调度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工作成效。针对贫困残疾儿童需求多、专业康复机构少、康复人才少等突出问题,涟源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资金,涟源市财政从不打折扣,予以全力保障。2021年,在及时落实中央、省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的基础上,涟源市本级专项安排预算资金100万元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目前,该市504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残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并兼任康复协调员,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真正实现宣传到户“够得着”目标。
将残疾儿童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组织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专家组,以随机抽查、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残疾儿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涟源市卫健局在残疾儿童筛查上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主导作用,全面搞好服务,涟源市委宣传部、发改、国土、规划、环保、文体广新、团委、妇联等部门在残疾人儿童康复项目及宣传等方面主动作为、通力协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残疾预防和儿童康复工作的浓厚氛围。
如今,涟源市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手术做到了应救尽救,为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增添希冀的翅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今年以来,该市已为327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