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怀化7月29日消息 以下这组数据,是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近年来在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领域交出的成绩单——

林果产业:作为“中国杨梅之乡”和南方“山核桃之城”,靖州全县杨梅基地面积达10万亩,2021年实现总产值15.6亿元,杨梅产业链人均增收3600元;山核桃基地面积达6.3万亩,2021年实现总产值4.5亿元,山核桃产业链人均增收1800元。

果农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央广网发 舒鑫 摄)

林药产业:作为“中国茯苓之乡”,靖州全县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7.03万亩,茯苓产业链人均增收3000元。2021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1.8亿元,占全县GDP三成以上。

茯苓中药饮片(央广网发 舒鑫 摄)

林竹产业:靖州全县楠竹种植面积21.1万亩。立足丰富的楠竹资源,靖州县引进了一批楠竹精深加工企业。其中,两家龙头企业的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可实现预期年产值2.8亿元,实现林农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楠竹产业链产业园(央广网发 舒鑫 摄)

林游产业:作为中国十大生态旅游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和全省林业十强县,靖州全县有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2021年森林旅游人数突破85万人次,森林旅游总产值达4.5亿元。

“林游”拉动绿色经济增长(央广网发 舒鑫 摄)

人民群众在探索“两山”转化过程中,收获了生态产业红利。杨梅红了,茯苓鲜了,青山美了,产业活了,百姓笑了。

靖州全境森林覆盖率达74.93%(央广网发 舒鑫 摄)

2020年7月,经湖南省委、省政府同意,湖南省林业局将靖州县列为全省林长制改革三个试点县之一。2022年7月,在改革试点两周年之际,央广网记者走进这座位于湘、黔、桂三省边界的商业重镇,探访该县在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领域的“靖州经验”。

AI“GIS”管理系统率先全省实施

在靖州县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指挥大厅里,靖州县林业局林业改革试验办公室主任田杰告诉记者,靖州县陆续投入200多万元,于2021年7月在全省率先上线了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

田杰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央广网发 舒鑫 摄)

该平台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GIS数据为基础,依托林长制网格化责任体系,将行政区划和靖州县森林资源信息、林长组织体系、任务目标达成等纳入监管。

靖州县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央广网发 舒鑫 摄)

记者发现,该平台拥有林长制、林业资源、林业产业、林业设施、林业巡护等5个子系统。

田杰点开“林长制”子系统,全县的林长公示牌、县级林长、乡镇级林长、村级林长的组织体系,赫然出现在指挥中心大屏上。林长、第一副林长、副林长、监管员、执法人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影像、GPS定位、网络监控、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综合管理,只要发现哪里的林业资源情况发生异常,就可以迅速从系统里调出附近的各级林长、监管员和执法人员,通知他们快速到达现场,向指挥中心反馈情况。”田杰说。

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卫星遥感影像(央广网发 舒鑫 摄)

“这个系统解决了林业部门的几个难点、痛点问题。卫星遥感影像+GPS定位,可以解决林业面积广但人手不足的问题。‘林长制’子系统搭建了指挥中心指令迅速达到一线的绿色通道,不会出现哪个地方发生问题,还要到处找人和联系方式的混乱局面,这种快速反应是随时直达的。”靖州县林长制事务中心主任谢成志介绍。

2020年9月,靖州县三锹乡菜地村护林员潘为平在吊田冲开展日常巡护时,发现山腰处有松毛虫疫情,立即用平台巡护系统进行现场照片,上传松毛虫疫情信息,平台管理员马上将信息交办县林业局森保站工作人员,启动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乡镇的平台管理员同步接收到松毛虫疫情信息后,派员到现场复核,确认无误后,县林业局派出无人机赶赴疫情现场,实施无人机喷洒药物灭虫害。

从发现疫情到消灭松毛虫害,前后不到3天,成功精准高效地处置了一起林业有害生物疫情事件。

无人机巡查是靖州县林业系统的日常工作(央广网发 舒鑫 摄)

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由过去传统的“人防目测”,转变为现在的“空中有鹰眼、山头有监控、林下有巡防”的天空地立体式、全天候监测模式。

依托林长制平台,靖州县在境内重点林区、景区设置负氧离子实时监测系统10处,设置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10处,建立“林长+检察院+法院”的“行刑协同”办公机制,构建起高效、精准、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动态监测处理体系。

2021年,靖州县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37起,结案率95%,刑事案件105起(含积案85起),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

做好“林”字文章 深挖绿色资源

据统计,靖州县国土面积330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9.6万亩,森林覆盖率74.93%,森林蓄积量1366.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林业是靖州的支柱产业,占县本级财政收入30%以上,林农收入的60%以上都直接来自林业。

基于靖州的实际情况,靖州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石昌银对林长制的理解似乎更接地气。

“靖州是一个林业大县,最大的县情就是林业。我们耕地很少,林业资源丰富,所以乡镇居民70%以上算是林农。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我们就靠林吃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基础,‘金山银山’是目标,有了‘绿水青山’这个基础,才能从山里挖掘出‘金银’财富,挖掘财富的最终目的,就是富民惠民,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这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的一个体现。”石昌银说,“所以我们认为,林长制是要保护管育好森林资源,这是最基本的基础。如何在保护好绿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富民惠民产业,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这就需要做好‘林’字文章,做好生态价值转换。”

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央广网记者 欧峰 摄)

记者来到位于茯苓科技产业园的中国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在交易区,茯苓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正在对茯苓进行选购,刚卸车的茯苓很快被抢购一空。

据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介绍,在这里进行茯苓交易的客商中,有不少人来自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目前,靖州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和全国茯苓科技文化推广中心,年均集散鲜茯苓8万吨,干茯苓3.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年均产值近30亿元。

市场内茯苓交易热火朝天(央广网发 舒鑫 摄)

在加工区,工人们正在对茯苓进行清洗、发汗、去皮、切片。这些工人告诉记者,他们每个月在公司加工茯苓,可以挣到6000元到8000元的收入。

“这里离家近,可以照顾到老人和小孩,一年还可以挣个十万元。在我们这个地方,已经算很不错了。我家里有几个人都在这个市场里上班。”茯苓加工企业工人黄娟笑着说。

石昌银说:“初级加工的茯苓产品,附加值并不高,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不强,竞争力也不大。加大科研投入,做高附加值的茯苓精深加工产品,应该是靖州茯苓产业的发展方向。”

茯苓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车间一隅(央广网发 舒鑫 摄)

近年来,靖州立足特有茯苓资源,大力发展茯苓科技产业,建有全国最大的茯苓药品GMP生产基地。

在茯苓科技产业园里,石昌银带记者走进了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补天药业”)。这是一家从事了20余年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企业集团。该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上市重点培育企业,目前正在筹备上市。

补天药业相关负责人马红旭告诉记者,集团下属制药企业成立于2005年,现在是靖州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

石昌银介绍,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全县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达7.03万亩,依托茯苓科技产业园,形成了茯苓产业化开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带动当地5.7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2021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1.8亿元,占全县GDP三成以上。中国菌物学会茯苓产业分会成立并永久落户靖州。

竹业文化创意企业竹林基地远程监控系统(央广网记者 欧峰 摄)

同样在茯苓科技产业园里,去年才引进落户的湖南辰铭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一跃成为当地对外贸易的明星企业。石昌银说,这家企业主要是利用靖州丰富的楠竹资源制作竹筷,产品远销海外。

湖南辰铭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小香告诉记者,原本他们的外贸公司设立在湖北武汉,原材料基地则是在湖南靖州。从去年开始,靖州县利用丰富的楠竹资源和优厚的招商条件,吸引企业负责人将外贸公司也搬迁至产业园。现在,公司的竹林基地在山上,前移车间在村里,成品加工和对外贸易在产业园区。

出口日本的定制竹筷,售价达3734日元(央广网记者 欧峰 摄)

在该公司展厅的玻璃橱窗里,记者发现,出口日本的一盒十双装定制竹筷,售价达3734日元,每双竹筷折合人民币20元左右。

在展厅后的仓库里,该公司出口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产品已经完成打包,分门别类地码放了一人多高。

石昌银介绍,该公司坚持“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合作模式,在全县楠竹资源丰富的6个村流转竹林种植基地5000余亩,在8个村设立生产前移车间,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年出口额800万美元,税收300万元。2021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500人,人均增收600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万元。

靖州康尔竹材制造有限公司同样在“竹”上做出了锦绣文章。该公司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广州林业研究院、马来西亚林业研究院合作开发瓷化竹材等产品,与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装配式竹建筑,重点开发普竹板材、重竹板材、竹建筑等新型材料,可实现预期年产值2.8亿元,实现林农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我们原来的楠竹,就是简单粗加工后就拿出去卖了,不值钱,现在做成筷子,还做成私人定制类的竹文化产品。原来一双筷子几分钱卖出去,现在20块钱卖出去,价值翻了几千倍。”石昌银说,“在同样单位的绿色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绿色、更有竞争力、更具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应该是靖州林业生态价值转换的应有之义。”

生于忧患 争当生态价值转换排头兵

从植树造林到林权改革,从人工巡山管护到AI大数据智慧管理平台,从试点林长制到林业生态价值转换,靖州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几乎每次都在湖南乃至全国保持着“领跑”姿态。

由此,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全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全省林业十强县……

“虽然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跑到前面,荣誉等身,但实际上我们心理压力都是比较大的。一方面有兄弟县市区的追赶,另一方面,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林业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源于我们这代人的忧患意识,也是靖州精神的延续。”石昌银说,靖州的林业经济发展,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贯堡渡村集体活动中心(央广网记者 欧峰 摄)

在靖州县城郊外的太阳坪乡贯堡渡村,建有怀化市第一个村级村史馆。“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了‘包干到户’改革,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可当时群众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湖南省人社厅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程向阳介绍。

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贯堡渡村时任村主任苏才美等人召集全体村民开会,推动“开发山地、大种柑橘”计划。

靖州县贯堡渡村村委会(央广网记者 欧峰 摄)

“当时是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管理、集中经营、比例分红’的合作制模式,开发荒山2500亩,改造为柑橘基地,还配套修好水利设施,选派骨干到长沙多地学习柑橘技术。”程向阳说,“‘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找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贯堡渡村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柑橘产地,村干部到山外找市场,把贯堡渡的柑橘卖到国外去了。当时村里几乎都是‘万元户’。”

程向阳告诉记者,能成为贯堡渡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他常常自豪地笑出声。

如今的贯堡渡村,在沿袭之前的合作制模式基础上,还统一使用“贯堡藏珑”品牌。

“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开了会,贯堡渡村这么优秀的村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现在的品牌意识都增强了,也都认识到‘贯堡渡’这个品牌的价值,所以我们很快就注册了‘贯堡藏珑’。”

程向阳说,村里正在发展中药材、肉牛养殖等乡村振兴产业,以后全村的所有产品,用“贯堡藏珑”品牌统一对外销售。

“这就是靖州林农的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劲。”石昌银说。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靖州县另一条支柱产业杨梅产业,果农品牌意识淡薄、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开拓缓慢等问题已经慢慢凸显了出来。

茯苓产业的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生药研究室主任谢昭明告诉记者,靖州县茯苓产业正被资源逐渐枯竭、培育时间跨度大等问题困扰,“将来很可能会面临无树可砍、无材可用、没有指标、不能砍伐、不能跨区域流动的局面。”

必须转换姿势,从“领跑”到“抢跑”,提前培育适应林业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林业产业,成为靖州林业部门的共识。

靖州县引进的牛樟芝树已经试种成功(央广网发 视频截图)

在靖州县城南工业园区红心园艺场,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的480亩10000株牛樟树,经过3年的冰冻雨雪、洪涝干旱考验,已经试种成功。园艺场主人舒玉梅正从牛樟树上采摘树叶,这是客户第二批定制的牛樟芝茶。

舒玉梅采摘牛樟树叶做茶(央广网发 舒鑫 摄)

公开资料显示:牛樟树椴木的腐朽内壁,是牛樟芝培养寄生的绝佳环境。而牛樟芝在民间被称为“森林中的红宝石”,是珍贵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商业价值,也是目前台湾最昂贵的野生真菌,一公斤售价高达20多万元。

“牛樟树比较容易成活,种植后一年就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全身都是宝。牛樟树叶可以制茶,牛樟芝可以做滴丸、精油、喷露,这些都有很强的提升身体免疫力的效果,这是一条完整的大健康产业链。我要打造靖州的第四张名片、第四宝。”相比3年前引进牛樟树种植时的忐忑不安,现在的舒玉梅信心百倍。

舒玉梅接受央广网采访,对牛樟芝产业充满信心(央广网发 舒鑫 摄)

舒玉梅的目标是,自己的牛樟芝产业,3年后产值将达到15亿元。

“如果真的成功,这对靖州、怀化乃至湖南省的林业产业,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谢成志说。

石昌银认为,靖州县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如何保护生态资源,更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从“绿水青山”里挖出“金银”财富,最终实现富民惠民,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靖州县来说,只有心怀忧患,不断地进取创新、保持‘抢跑’姿态,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地领先。”石昌银说。

策划/监制:张志诚

记者:欧峰

视频:欧峰

通讯员:舒鑫

编辑:唐丽丽

编辑:唐丽丽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