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通讯员向其方)9月24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5项重要考古成果,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系统勘探,在该遗址群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等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共发掘面积6212平方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在重大发现方面,以谭家岭大型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揭示成果最为瞩目。谭家岭古城的发现及年代的确认,表明大约距今5500年左右,汉东地区的文化中心已转移至石家河。谭家岭古城城垣内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远大于同时期同文化性质的其他遗址,是石家河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重要开端,也是石家河古城形成的重要基础。

  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揭露了石家河文化晚期5座人工堆筑的黄土台基,在台基周围发现多组套缸遗迹及100多座含瓮棺、扣碗、倒扣缸等特殊的祭祀遗迹,是迄今长江中游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陶器成分分析显示,这批套缸来自于约5个不同生产场所,从形制、纹饰及缸上的刻划符号可作大致区分,表明祭祀活动是不同人群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社会意识形态走向强化及制度化。

  谭家岭高等级敛玉瓮棺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在敛玉葬等级划分上的缺环。其中,最高等级玉器组合包含神人头像,第二等包含有人头像,第三等仅有动物造型(虎、蝉常见),其他或为配饰,或仅见少量边角料或无玉器。

  三房湾遗址揭示的陶窑、洗泥池、蓄水缸等遗存多与制陶有关,同时还发现数摞陶杯套叠烧结的现象,显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征,结合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分析,可认为这是一处以烧制红陶杯为主的大型专业窑场。

  当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还发布了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等四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专家认为,这些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