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图话中原崛起

移民精神辉耀中原

中广网 2012-05-2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综述

  前 言

  一个伟大的时刻在此定格:4月23日,淅川县最后一批内安移民抵达新家,标志着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圆满结束。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纪移民:16.2万人的浩荡迁徙,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搬迁时间之紧、任务之重,难度、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这是一座移民精神的历史丰碑:甘与苦、泪与汗、生与死,背井离乡的奉献与牺牲、舍家为国的大义与担当,凝聚成了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震古烁今,彪炳史册。

  这是一次河南形象的集中展示:为了一脉清流北上,全省上下,戮力同心,移民群众泪别故土,以国家民族为重的胸怀可歌可泣;移民干部忍辱负重,上不负国家、下无愧移民的赤诚可敬可佩;各级党委、政府勇于担当,心中永远装着移民群众的情怀可圈可点。在这次举世瞩目的国家行动中,河南人以群体的形象照亮“正史”,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滚滚江水流日月,巍巍丰碑耀中原。

  丰碑永存,历史不会忘记;精神不灭,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伟大的工程——

  一渠清流润中华

  也许有人不会想到,一代伟人的浪漫主义构想,竟变成了今天现实的选择。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遥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说出了这样一句日后改变中国水利版图的天才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他说这句话时,北京还不是一座干渴的城市。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密云、官厅、怀柔、海子四大水库,总库容88亿立方米,曾经是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而现在,北京地表水最大的水源地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1/4,官厅水库的蓄水量只有总库容的4%。

  有资料显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从多年前的不足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北京缺水形势异常严峻。

  不仅是北京,整个华北地区都在被缺水所困扰。资料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6%。北方黄淮海地区,更是以7%的水资源,支撑了35%的人口、39%的耕地和32%的GDP。

  以我省为例,据统计,我省大约5到6年一次大旱, 6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特大干旱。1986年~1988年大面积旱灾和2010年~2011年冬春之交震惊全国的旱情,至今让人刻骨铭心。尤其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污染加剧,时至今日,我省仍有2512.6万人饮水不安全。

  不久前,一则新闻几乎让所有人睁大了双眼:由于多年的地下水超采,辽阔的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面积732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6%。

  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步步紧逼。有专家断言,在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忧患中,水危机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忧患之一,是实现强国梦的巨大障碍。

  在这种严酷的现实下,伟人昔日的浪漫主义构想——伟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在万众瞩目之下破土动工。一条纵贯华北的蓝色飘带,将抚平北中国的干渴之殇,承载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从河南的淅川渠首,奔腾北上。

  南水北调是怎样一个工程?我们不妨与三峡工程做个简单的对比:三峡工程总投资1500亿元,南水北调的东中线一期工程总投资2546亿元;三峡工程在18年内完成移民安置139万人,南水北调工程要搬迁丹江口库区移民34.5万人,要在2年内基本完成32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其中河南省淅川县一地,就要搬迁16.2万人。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主要从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一路向北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的起点是河南、湖北两省之间的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将通过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闸引水,经河南、河北,到达北京、天津。主要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四省市的缺水问题。西线工程目前正在紧张论证中。

  中线第一期工程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37.7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

  省水利厅厅长、刚刚卸去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职务的王树山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建成之后,中国大陆的版图上将在现有的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条由西向东横向流域的基础上,形成东线、中线、西线由南向北三纵河流,形成“四横三纵”的中华水网,实现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他说,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工程,对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迁徙的故乡——

  搬迁,为国家让路

  对于淅川县仓房镇移民何兆胜而言,离开祖辈生活的故乡好像并不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在他70多年的漫长记忆中,他好像大半辈子都在搬迁。

责编:郭同欢 来源:河南日报

政策解读更多>>

解读:《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

最新报道

图话中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