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别郑州葬郏县 大苏小苏实现“夜雨对床”终生夙愿

2017-08-17 09:54:00来源:大河报

  别郑州葬郏县 大苏小苏实现“夜雨对床”终生夙愿

  平顶山郏县三苏园区广场上的三苏雕像。从左至右分别为:苏辙(小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

  别郑州葬郏县 大苏小苏实现“夜雨对床”终生夙愿

  苏轼河南多处留情:飞鸿雪泥、西园雅集、吾家山

  苏轼在河南多地,留有遗迹,赋就诗篇。

  公元1056年农历四月,苏轼苏辙兄弟俩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出川入京应试。行至陕县北崤道二陵,马累死,三人骑驴到渑池,百里谷间,泥泞不堪,行进艰难。此地后称“二苏进京赶考骑驴道”,这是“三苏”首进中原。

  若干年后,苏轼回忆此事,寄了一首诗给弟弟,这便是《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前四句一气贯穿,自由舒卷,次联“飞鸿雪泥”比喻巧妙,透露出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

  后四句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全诗圆转流走,涌动着散文气脉,是大苏诗歌名作之一。

  1061年十一月,苏轼离京赴任凤翔。苏辙辞商州军事推官,留京侍父,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离别。

  小苏送行,一直送到离开封一百四十里的郑州。

  郑州西门外,兄弟难舍难分。当年的郑州西门,如今是郑州二七广场一带。

  苏轼望着弟弟雪地瘦马独返开封,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

  苏东坡因此写作《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陇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1069年二月,苏轼回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馆告院,后权开封府推官。他处理政务“决断精明、声闻亦远”。神宗皇帝大办元宵节,下旨减价购浙灯四千盏。苏轼上书道,陛下为供后宫玩乐,夺百姓饭碗,失圣上爱民宗旨,望收回成命。建议一切从俭。神宗采纳了苏轼建议。

  到了北宋元祐年间,东坡文坛盟主地位确立,驸马王诜、大苏小苏、黄庭坚、米芾、李公麟、晁补之等十六人在王诜府第西园雅集,李公麟作画,米芾为记,史称“西园雅集”。

  此次雅集,和“兰亭雅集”并称,均为文坛盛事。李公麟即席作画,名《李公麟西园雅集卷》,潇洒、隽逸,成为经典之作。历代名家纷纷摹绘,“西园雅集”,成为古代人物画家的常见画题。

  1071年七月,大苏去杭州做官,小苏贬做陈州(今淮阳县)教授。大苏常去弟弟家小住,最长的一次住过七十余天。这样的朝夕相处,之后令大苏渴想终生。

  大苏爱淮阳龙湖,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写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供朝昏。”

  小苏身材高大而住宅小破,大苏写诗调侃:“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调侃中满蕴深情。

  哥哥要走,弟弟一送送到二百里外颍州。大苏写下一篇长长的《颍州初别子由》:“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兄弟俩淮阳共度中秋,龙湖升起明月,令大苏念念不忘。数年后,大苏写出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80年冬日,苏东坡来到信阳光山净居寺,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

  诗云:“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不悟俗缘在,夫身蹈危机。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净居寺建于大苏山小苏山之间,当地老百姓又多姓“苏”,地理上的“三苏”,暗合了文学史上的“三苏”。苏东坡油然生亲近心,认此地为“吾家山”。

  回到“吾家山”,他倾诉自我经历及感慨。离开“吾家山”,他纠结沉郁的心境放松了。

  自光山抵黄州后,苏轼心境更豁达敞亮,创作进入巅峰。这一切,都由“吾家山”及“净居寺”滋养。学者曹辛华称“净居寺是苏轼的灵魂家园”,不过分。

  谒墓东坡苏园听雨澄澈清凉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常州。

  苏东坡迅速衰弱,呼吸觉气短。根据风俗,家人在他鼻尖上放块棉花,好看呼吸。

  全家人都聚在屋里。维琳方丈离他很近,对他耳朵讲:“现在,要想来生。”

  他轻声道:“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

  好友钱世雄对苏东坡说:“你最好还要做如是想。”

  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

  儿子苏迈走上去请示遗教,苏东坡一言不发,去了。终年六十六岁。

  半月前,他曾给维琳方丈写信:“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逝前十日的七月十八日,苏轼将三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他告诉儿子道,子由(苏辙)要给他写墓志铭。他要与妻子合葬在子由家附近的嵩山山麓。

  苏轼甘愿选择的葬地,就是河南的郏县。

  2017年4月25日下午,春雨,我们抵达郏县三苏园。

  三苏坟,简朴。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

  森森柏树环抱三座坟冢,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郏县人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因此称其“思乡柏”。

  此刻,春雨沙沙沙,滴落柏树针叶上,只有极细微声响。

  苏园听雨,曾是古代郏县十景之一。相传是因陵园内古柏成林,每当夜深人静、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下雨之声。

  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时忽听雨声大作,开门看时但见月明如昼,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

  此刻我们“苏园听雨”,内心一片澄澈清凉。

  苏园盘桓近三个小时,入园时,春雨霏霏。出园时,雨,竟停了。

  这场雨,好似为了谒墓东坡,特意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为何葬郏?“夜雨对床”是大苏小苏终生夙愿

  三苏园区,是大园子里套着三苏墓园,入门处一直往北走到底,才是三苏墓园。

  入门处,是新建纪念馆,建筑有分寸,无过分夸饰,馆内资料翔实。

  自纪念馆向北是大广场,立着今人所塑东坡中年布衣像,正气凛然过了头。像周边,是大片如烟如雾蓝色小花,花太“西方”,味道不对。

  过布衣像再向北,是神道,有几棵老松老柏,满系祈福红绳。神道两侧有神兽,还有羊、马等,被摩挲得滑溜溜,有家常况味。

  神道尽头是园中园三苏墓园。入得墓园门,迎面是简朴牌坊,上写联语:“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大苏在开封蹲103天冤狱时写给小苏的。

  牌坊后,是三间小享堂,朴素的黑漆柱挑出门廊。入室内,因为雨天,光线极微,隐约见四壁嵌有多块石碑。

  过享堂再往西行,才是我们上文所述三苏墓所在地了。

  环视三苏墓园,基本是明清原貌,清净简朴,岁月的沉淀,给它增加了一份沧桑沉静的美感。

  疑问涌上我心头:依苏东坡身前身后名,这墓园还是过分简朴了,这是为什么呢?

  1100年,宋徽宗登基,新皇太后摄政。谪居海南雷州的大苏,遇赦,他接到可以自由定居的命令,起程北上。

  小苏苦劝他,去许昌和自己比邻而居。但大苏慑于政治风云莫测,选择常州,并于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最终客逝于此。

  大苏一生漂泊,足迹几达半个中国。常州与宜兴,他都很喜欢。常州他还购置了田产。他逝后,即便不回四川眉山,也可葬于常州或宜兴。为何会葬在偏僻的河南郏县?

  根本原因,是兄弟情义高于一切。小苏无论把葬地选在哪,苏东坡都会前往相随。“夜雨对床”是两人终生夙愿。

  在郏县,小苏选了两块地,一块是自家原有,一处是需要花十缗钱再买,自家原有的那块,原本是给苏辙之子苏远妻黄氏安排的葬地。苏东坡给弟弟表示:“葬地,弟请一面果决。八郎妇(苏远妻)能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丧事,千万莫循俗也。”

  这是苏东坡五月份(1101年)给弟弟写的信,他同年七月病逝,第二年,就归葬郏县自家田地里。

  “事实上,兄弟二人,为省下十缗钱反复掂量。可想见当年苏轼的丧事多么凄凉,低沉和无奈。那是在没有官府任何赞助情况下,纯属私家的丧事活动。”郏县文史工作者乔建功著文道。

  问题来了,大苏丧事,为何这般凄凉?

  政治风云波谲云诡,苏东坡逝后还未下葬,就被追贬官职,一撸到底。弟弟也降职。在之后元祐党碑上,兄弟两人两度榜上有名,苏东坡两次被列为待制以上官员的首恶,对他们的学术著作诏令“毁书绝版”,可以说是“剥夺一切政治权利”。

  这种背景下,葬事仓促暗淡,可想而知了。

  大苏在人生最低谷,选择了郏县。但郏县人视“三苏坟”如宝,历代精心呵护。

  在这座简朴的墓园里,大苏小苏终于实现了“夜雨对床”的终生梦想了。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从宋代至今天,从中国到国外,苏东坡魅力恒在。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评出12人为“千年英雄人物”,苏东坡是其中之一。美国旧金山教堂里,《明月几时有》是合唱团固定曲目。日本东京汤岛圣堂(孔庙)每月第三个星期,都有一次苏东坡讲堂。日本荣丰斋书法教室里,学生临摹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至于中国人对他的感情,林语堂曾说:“每个中国人一谈到苏东坡,都会不自觉地露出一抹微笑。”

  林语堂和苏东坡,是隔代知己,两人有相似的心灵质地。他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林语堂在书中道:“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创新的画家,是造酒试验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修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酒仙,是厚道的法官,是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貌……”

  “他宏大、复杂而又精妙、细致,像迷宫,像曲径交叉的花园。”作家祝勇曾抱怨道,“苏东坡让我迷失,语无伦次。”

  当西方文化隐在中世纪的幽暗里,中国在宋代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这个时代,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舒展,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身上汇拢交织。总而言之,大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做菜煮肉喝酒泡妞耍帅,样样精通。

  数千字篇幅想写透大苏,是妄想。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个性。

  王尔德曾言,我没有敌人,我所有的朋友都恨我。从这个层面而言,苏东坡段位不知高他多少。

  苏东坡曾对弟弟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看一个人的气度,可看他和所谓“敌人”的相处。他和王安石,是所谓“政敌”。但中年后两人金陵相会,唱和诗词,艺术弥合了两人间的鸿沟。离别时,王安石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他光风霁月,恨事不恨人,骂人不妒人。做人豁达到这份儿上,以至于极致贬谪经历,只有他能承受。他一生多次被贬,最糟糕的一次,是他晚年被贬到海南。

  在海南,断了粮,只能以各种野菜充饥,他兴致勃勃地研究“菜汤料理”。

  在海南,居无室病无药,他“段子手”本色毕露,说,京师国医手中,死人甚多。此地没医生,好幸运呀好幸运。

  最终他在六十岁遇上大赦,从海南回到中原。除了他,也没谁了。

  唐宋,李贺、贾岛、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一个比一个骨感,瘦诗人一抓一把。宋代陈与义说:“夕英岂不腴,骚人自难肥。”老是百爪挠心、脏腑焦灼的,很难胖起来。

  胖诗人少,伟大的胖诗人更少。苏轼的胖,因稀少显得珍贵。苏东坡有一首《宝山昼睡》诗:“七尺颀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他说自己身高七尺腰围十围,虽是夸大,却也夫子自道出自己是个高大的胖子。诗的后两句更借自己的大肚皮来说事儿,表达自己的心胸。

  苏轼胖,有部分原因是家族体质遗传,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个性造就。被贬时不说了,生死关头,他依然。回到1079年的开封御史台监狱里,有一天晚上,大苏的小牢房里来了个人,往地上扔个枕头就躺下了。当夜,大苏呼呼大睡。第二天一早,陌生人走了。原来他是皇帝派来察看苏东坡的。

  皇帝感叹,命悬一线,还能坦然入眠,苏东坡,没毛病。这样的苏东坡,“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我们只能感叹,苏东坡,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看的胖子。记者盛夏文李康洪波摄影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郏县;葬地;晁补之;文坛盟主;大苏

别郑州葬郏县 大苏小苏实现“夜雨对床”终生夙愿

净居寺建于大苏山小苏山之间,当地老百姓又多姓“苏”,地理上的“三苏”,暗合了文学史上的“三苏”。苏东坡油然生亲近心,认此地为“吾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