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荡村。(央广网发 牧之 摄)

  央广网贵州7月15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张翼晶)群山环绕,鳞次栉比的石质民居犹如大地上自然生长的图画,依山就势铺开。

  石瓦、石墙、石井、石巷、石器……这是一座全部与石头有关的村子。坐落于崇山峻岭之中,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布依语因形而名“翁座”,意为“高荡”,村寨故此得名。

  高荡村的建筑是石木结构杆栏式石板房,建造时间多在明、清时期,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及农耕文明保留与传承较为完整,也是目前贵州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之一。

高荡村。(央广网发 牧之 摄)

  由于地理和交通原因,“困”于山中的窘迫,在这个小村庄慢慢凸显出来。高荡村守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却迟迟没能找到出路。

  村里老人说:“三十斤晒干的苞谷,才能换到一斤肉,八十年代的一斤苞谷卖一块,几十年以后还是卖一块,种地挣不到钱。”

  传统农业利润低、风险大、周期长,再加上高荡村土地少,人均田地不到一亩,单纯依靠种地难以维持一家生计,年轻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发展滞后的高荡村成为了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

  2013年,为解决高荡村的贫困问题,安顺市提出以旅游带动扶贫,当地积极打造“千年布依古村”的特色村寨,高荡村的旅游得到了初步发展。近年来,高荡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贵州是一个拥有18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省份,截至2020年底,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3月,贵州7个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殊荣,高荡村名列其中。

高荡村。(央广网发 周娴 摄)

  区别于其他“打卡”景区,高荡村的一砖一瓦都有着历史的痕迹,这份厚重的民族文化,正是高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所在。

  “这里的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及农耕文明保留与传承较为完整,今天还体验了蜡染制作,很有民族特色。”来自广西的游客车敏说,他们一行6人在旅行社的推荐下选择了高荡两天一晚的民宿游。“这里气候凉爽,村民热情好客,到了晚上还有篝火晚会,住宿和游玩的氛围都特别棒,是一个很适合旅游度假的地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高荡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将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勒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织锦、唢呐、草编画等传统技艺,以及“布依十三坊”等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的开发,提升打造镇宁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游客越多,我的蜡染生意就越好,最多一天卖出过1000多元的产品,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忙不过来时得请人帮忙,工资日结。”在村里做蜡染生意的伍文芬说,“蜡染这门工艺创作工具独特,图案寓意博大精深,创作过程也是丰富有趣,蜡染制品的用途也非常之广,游客都很喜欢。”

  7月15日,第八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高荡村作为此次安顺旅发大会开幕式主会场,该村以古村寨为核心,外围重点布局了民族篝火祈福广场、22个临河帐篷酒店住宿、布依集市等新业态,并打造村庄整体夜间亮化工程。

  “这次旅发大会召开,肯定能让我们的生意更加红火。”村民伍承凯是“承凯布依农家乐”的老板,2015年返乡务工的他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开始生意不好,后来村里交通、环境都变好了,县里还把高荡村打造为景区,引进旅游公司运营,我们的生意才慢慢好起来的,现在平均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伍承凯说。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已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旅游示范村寨。青山绿水、布依文化换来“金山银山”,让百姓安居乐业,高荡村坚守民族传统与创新旅游业态发展之路正稳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