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10月26日消息(记者周娴 见习记者杨勇杰)近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社区,这个小山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风景如画。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妇女代表沈志英的带领下,这里成立了镇宁自治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创的“季节包工”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成为了中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一面旗帜。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们才有十三四岁,家里只有我妈一个劳动力,干活很吃亏,成立这个互助组之后,他们来我家帮忙犁田栽秧,收割打谷子,对我们家很关心,这个互助组是党的英明决策,得到了人民的认可。”83岁的范寿德老人,是马鞍山乡第一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想起合作社成立之初,马鞍山人民互帮互助的生产模式,能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他作为社员之一,很是自豪。

说起“季节包工”,它是一个敢闯敢试的故事。1950年土地改革取得全面的胜利以后,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可是马鞍山的绝大多数农民长期无家底,生产工具又相当的简陋,劳动力非常的匮乏,难以发展。以沈志英为代表的农户率先成立了亲民相帮,自发地组织临时互助组,成立互助组以后,沈志英组的粮食产量在当年就增产了50%,还有6亩的样板稻田产量大幅度的提升。

到1953年,新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序幕拉开,同年12月,在妇女代表沈志英的带领下,镇宁自治县“马鞍山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即通过创新把分散的社员组建成一个合作体,增强了劳动力量;通过创新把工作性质逐一分解,按工计酬,激发了劳动热情;通过创新把临时小包工改进为更大范围的“季节包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这个模式经县委工作组采编形成调查报告层层上报,引起毛泽东同志的关注。

毛泽东将这篇文章题目改为《季节包工》,后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230字的按语。

按语中,毛泽东这样说:“本文作者说,自从县里开了合作社主任的联席会议以后,这个合作社,就在临时包工的基础上,实行了季节包工制。可见县的领导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全国二千几百个县的县级领导机关,密切地注意全县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地召开全县的合作社主任的会议,或者全县的重点合作社主任的会议,作出决定,迅速推行。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

1956年1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出版,《季节包工》红遍全国。镇宁一度跻身于全国农业合作化红旗县之列,马鞍山农业合作化模式及经验在全国推广。

马鞍山创新农业合作化的壮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彰显着一种“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了以马鞍山为代表的镇宁群众互助合作、努力改变落后农业生产力的团结精神,也展现出基层党组织贯彻群众路线、以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良好风貌。

尽管6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马鞍山农业合作社与现代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已千差万别,但“团结合作、敢闯敢试、互惠共赢”的马鞍山精神成为永恒,与马鞍山的发展“血脉相融”。

“沈志英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敢闯敢干,同时又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作为马鞍山的驻村干部,也是在延续着沈志英的精神传承,弘扬马鞍山的红色精神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精神,更用于生活和工作当中去。”郑波是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马鞍山社区驻村干部,也是郑志英老人的后人。他从小听家里长辈说着沈志英的故事长大,潜移默化中,沈志英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融入他的血脉之中。他说,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努力拼搏,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马鞍山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马鞍山”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季节包工”的意义。当地成立了马鞍山村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物流部、粮油开发部、旅游综合开发部、农业发展部等,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以“合作社+农户”激发村民入股,激活全村资源,形成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分红,闲散资源充分利用,精准帮扶到位,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推动乡村又好又快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新时代马鞍山力量。

编辑:任振国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