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100年,红色初心印史册。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100年奋斗征程中,无数的英雄事迹被世代铭记,无数见证了苦难和荣光的物件被悉心珍藏。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央广网广西频道带你走进声音里的博物馆,了解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感知峥嵘岁月。

 

  在广西龙州起义纪念馆内,让游客驻足最多的是展示着一组残破帽徽的展柜。它们残破生锈的样子仿佛在告诉游客一段饱经霜雪的经历,让人禁不住凝视。这几枚帽徽就是中国红军第八军在发起龙州起义时带的特制帽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红军第八军军帽帽徽(央广网发 龙州起义纪念馆供图)

  之所以说是特制,是因为它是1928年中国红军成立以来唯一使用这样图案、形状和质地的红军佩戴物。它长3.7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比铜板大一些,形状为椭圆形,用黄铜锻造而成,正面有凸起的图案,由斧头、镰刀、五角星组成。当时定下这样特殊的图案,使用这样的材质和造型,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9年12月初,邓小平在广西全边边防督办公署的后花厅主持召开20多人参加的军政会议,对筹备龙州起义和组建中国红军第八军的各项工作做了重要指示。

  会议中,大伙儿对起义当天红八军佩戴的帽徽的图案和形状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定下了由斧头、镰刀、五角星组成的图案,外形则定为椭圆形。那么,这些图案和形状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龙州起义纪念馆馆长李敏是这样介绍的:说到红军帽徽,想必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红五星的形象。然而,红八军的帽徽尤为特别,它大小约4×3厘米,比铜板大一些,形状为椭圆形,用黄铜锻造而成。正面有隆起的图案,由斧头、镰刀、五角星组成,斧头代表着工人,镰刀代表农民,位于斧头镰刀之上的一颗五角星代表着共产党,也寓意着革命火种星火燎原。

  图案形状定下之后,大家在帽徽材质选择上犯了愁,是用布来缝制呢,还是用金属打造呢?正在大家为难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战士说:“我建议用铜来制作,锻造出来金光闪闪的,但是铜是贵重金属,我怕材料不够……”

  “铜!够的!够的!”一名龙州本地参会代表迫不及待地说。原来,清末时期,广西最早的兵工厂就建于龙州,工厂里储存有大量的铜,完全可以满足用于铸造帽徽的需要。了解这信息后,大家一致支持使用铜来制作帽徽,并马上成立了铸造帽徽小组,抓紧时间赶制帽徽。

  1930年2月1日,龙州这座边陲古城,第一次竖起了斧头镰刀的红旗,龙州起义爆发了!

  在起义大会上,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带领全体红八军战士摘下了军帽上缀有青天白日的帽徽,换上这枚特制的镰刀斧头帽徽。从此这枚帽徽伴随着红八军,经历了左江革命根据地掀起的红色革命风暴,见证了红八军誓死捍卫革命的坚定决心。

  1969年,上龙乡芭那村党支部书记梁美杰将发现的数枚椭圆形的铜牌,无偿捐献给龙州县委第三办公室调查组,经调查确认,这些铜牌就是红八军帽徽。后来,龙州县委将红八军帽徽转交给了县文物管理所,现存于龙州起义纪念馆。

  据曾参与帽徽制作、打铁匠出身的红八军卫士排排长谢德成(后改名梁玉汉)回忆,当年红八军的帽徽一共制作了3000多枚,现在收藏在龙州起义纪念馆的仅有珍贵的5枚。剩下的帽徽,它们也许珍藏在怀念红八军的人们家中,也许伴随着英勇不屈的红八军战士长眠于左江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而当红八军帽徽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时,红八军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故事再次被人们传颂,激励着龙州人民沿着革命先驱的足迹,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龙州起义纪念馆讲解员肖丽丽:我是龙州起义纪念馆的讲解员肖丽丽,每当我向参观者讲述龙州起义这一革命历史故事,介绍这枚承载着红八军战士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帽徽时,无不为革命先辈们不畏牺牲、坚定信念的精神而感动。正是有了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已逝,英魂长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带着作为讲解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红八军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讲给更多的人听。

  监制|唐志强

  记者|罗兰

  通讯员|陆丽娜

  音频|何俊儒

  鸣谢|龙州起义纪念馆

编辑:唐志强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