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24日消息(记者 夏燕 通讯员 成广聚)从广州市中心出发,驱车40分钟,就来到了广州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
园外翠山环绕,园内水池清澈,空气清新,让人很难将其与垃圾处理厂联系起来。不但如此,这里还是国内首家以固体废弃物处理为主题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航拍图。(央广网发 通讯员成广聚供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有1800万人在这里工作和学习,每日产生超过2万吨城市生活垃圾。然而,凭着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硬实力,广州悄然实现了城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从垃圾成山到绿水青山,破解困扰多年的“垃圾围城”问题,广州有何秘籍?“广州经验”将对建设生态湾区带来哪些启发?
“邻避”变“邻利”
很难想象,如今生机盎然的花城,一度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产生速度几乎与GDP同步增长。
2009年,广州市日均产生生活垃圾1.17万吨,且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彼时,广州仅有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1040吨/日,生活垃圾焚烧率仅为13%。
如何破解“垃圾围城”?意味着广州需要建设更多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然而,环保设施“邻避问题”向来突出,公众普遍有“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
早在1991年,广州就启动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筹建工作,但直到2005年,广州第一个垃圾焚烧电厂才投产启用,2009年“会江选址风波”一度使全国垃圾焚烧电厂的建设陷入停滞。
如何化避为邻?广州探索出了以循环经济产业园组团布局,“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同处置”的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广州模式”,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协同、循环利用、环境和谐。
2010年,广州陆续启动了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一期项目的选址工作,2015年开始同步建设,创造了全部项目两年半左右建成投产的广州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广州也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国企承担、信息公开、共治共享”化解邻避的“广州经验”。
例如,让市、区、镇、村四级领导干部开展进村入户、政策宣传、联系群众等工作,同时确立“自上而下,责任到人”的责任体系、“风险清单,提前预案”的防范体系。
此外,广州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产废者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本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外区垃圾时,按75元/吨的标准,为属地居民发放生态补偿金。
十多年过去了,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摇身一变成为环保公园,在全国首创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主题公园”模式。其中,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变废为宝
从让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处理厂到游客络绎不绝的生态公园。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不仅拥有“颜值”,还拥有变废为宝的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外景。(央广网发 通讯员成广聚供图)
垃圾焚烧发电则是最为直观的碳减排路径之一。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垃圾填埋处理产生填埋气体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焚烧余热发电替代化石燃料发电,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对此,广州不仅将各资源热力电厂建设为国家AAA级垃圾焚烧电厂,并提出更高标准的“五星级电厂”管理要求。
以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为例,项目一期生活垃圾设计日处理能力4500吨,年发电量可达5.4亿度,可满足2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第三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配有6台设计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焚烧炉、3台50兆瓦汽轮发电机组。”广州环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水江表示。
生活垃圾如何转化为电能?据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负责人介绍,一期项目处理垃圾的方式为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两种,前者是其他垃圾发电,后者是餐厨垃圾发电。
同时,一期项目力求环保,采用世界先进的“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半干法脱酸+活性炭喷射吸附+布袋除尘器”烟气净化组合工艺,烟气排放指标全部优于最新国标,多项指标甚至优于欧盟标准。
目前,广州市五大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将陆续试运营,项目全部启用后,每日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
“根据测算数据,将完全满足‘十四五’期间广州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处理需求。”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陶镇广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只要市民群众‘分得出来’,我们的终端设施就能够‘处理得掉’。”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徐海云表示,如今广州市建成的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仅着眼于现有生活垃圾及时处理,还统筹考虑旧垃圾填埋场存量垃圾的处置,将为国内推进“双碳”目标做出典范。
两网融合
终端资源化处理有赖于前端垃圾分类。事实上,广州开展垃圾分类已有将近10年历史。
行驶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环保车。(央广网发 通讯员成广聚供图)
2012年7月10日,广州召开第一次垃圾分类动员大会,此后又接连开了四次,在制度建设、政策出台、管理改革、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力推垃圾分类。
2018年,广州率先在全国出台了第一个垃圾分类立法——《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在过去的三年里,广州市的垃圾分类经历了楼道全撤桶、分类全覆盖、社会全行动的历程。”陶镇广说。
截至今年8月份,广州全市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位约1.8万个,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别达到了99.1%和95.5%。
当前,广州完善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与前端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形成了相互协同的完备体系,即“垃圾分类 + 回收再利用”的两网融合模式。
结合实际情况,广州市各区也探索出不同的回收模式。例如,回收废玻璃的“越秀模式”,回收木质的“海珠模式”。
目前,广州市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各类公房,改建成环卫驿站和资源回收站,在今后新建环卫设施的同时,还会同步建设环卫驿站和资源回收站,推进广州市两网融合网点建设。
“预计到2021年底,第一批228个两网融合示范点将建成和投入使用。”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湛江说。
“两网融合是减污降碳新形势下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指出,两网融合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让再生资源回收自动融入到垃圾分类中去,进一步实现回收最大化。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过去10年吸引了更多人聚集。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2020年全国人口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38%。
这意味着,要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垃圾处理仍旧十分重要。广州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并创造了三个“国内第一”: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 ;国内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满足城市未来十五年发展需求的城市。
未来,“广州经验”的对外输出,将为生态湾区建设提供更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