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佛山12月2日消息(记者张胜强 通讯员谭杰才)“唐卡这样做出来更漂亮,老师说我快可以达到制作订单的水平了。”佛山引进的文创基地,可以说是阿子尔古马近期最喜欢的去处。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像阿子尔古马这样的老乡还有很多,他们有的在艺术培训班中,有的在舞蹈队中,开阔眼界,去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

  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县,经过佛山等地的对口扶贫协作,在今年3月已经成功脱贫摘帽,绽放新颜。

  文创产业让木里文化走向珠三角

  木里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藏、彝、汉、蒙古等21个民族杂居,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村民在文创基地学习。(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在木里县,佛山与凉州两地文旅部门,通过与艺术公司合作,开设职业技能及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引领当地群众就业脱贫致富。

  为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常驻在此的佛山艺术家都会像驻村干部一样上村民家拜访。

  “从刚来时进村被狗围着吓到哭,到现在狗狗看到我们就摇尾巴,有时候一条村我们要去十多次”,年仅22岁的驻木里艺术家温柳婷说。

  “当我们第一批藏八宝主题的文创产品推出以后,很多老乡开始主动到基地学习,也会经常邀请我到他们家去看一些民族特色的服饰和生活用品”。

 

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设计出了许多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作品。(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基地成立以来,累计免费培训近200人次,带动2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并完成设计了各类藏式金绣画、文化衫、背包、挂件等近70种文创产品,广受珠三角地区消费者欢迎。

  文化坝子正在舞出幸福生活

  临近入夜,木里县锄头湾村的文化坝子上顿时热闹了起来,这是属于锅庄舞舞蹈队的时间。

 

舞蹈队在文化坝子上载歌载舞。(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在2018年,锄头湾村成立了锅庄舞蹈队。

  2019年,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木里县工作小组组长胡安泉支持这支队伍置办了音箱、服装,鼓励她们把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带给村民。

  现在,每天晚上舞蹈队都聚集在文化坝子上跳舞、唠家常,交流帮扶工作的经验心得。

 

舞蹈队在文化坝子上载歌载舞。(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舞蹈队负责人王乔米表示,队员们对村里的事都是义不容辞,“一起商量明天要做什么,去哪家开展卫生突击检查,哪家有困难要帮助。”

  锄头湾村原本是木里的软弱涣散村,自从有了舞蹈队,妇女们打牌的少了、跳舞的多了,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

  “海螺之光”点亮艺术人生

  海螺在藏区是吉祥的象征。

  在木里县城对面的海螺山上,当地群众沿着山路铺设了太阳能路灯。入夜时分,几公里外都清晰可见巨大的海螺,象征着藏区人民对生活的幸福向往。

 

佛山高明区在学校发起了艺术扶贫项目。(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今年6月,由佛山市高明区以“海螺之光”命名的艺术扶贫项目,组织国家级会员带队的艺术家团队赴木里开展公益培训和义务支教活动。

  佛山用“三进两出“的艺术扶贫思路,把人财物带进来,让文化符号的产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走出去。

 

艺术扶贫帮助当地孩子扩展了视野。(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发动三批11名艺术家自费前往木里县,开展公益夏令营、支教,举办“一个不能少”56个民族名家艺术作品展等展览57场,超5000名师生参展。

  “我们还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木里本土文化能人到广东去走动交流,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传递木里特色文化符号,这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应有之意”,胡安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