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问·身归何处
据广州日报报道,今日起清明小长假正式开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是清明时节的主调,广州市民将前往各大墓园扫墓凭吊,预计整个清明小长假都是祭扫高峰期。近年每年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遗体约六万具,这些离世的广州人魂归何处?
据广州市殡葬管理处统计,亲属为逝者选择传统的墓地安葬的只占一成,而骨灰寄存、草坪葬、花坛葬、树葬、海葬等生态节地安葬方式成为主流,占了八成左右。其中骨灰撒海、树葬还林、花坛葬、草坪葬等新型的节地殡葬方式接受程度也在提升。今年,广州更是创新开发了“夫妻格位”“家族格位”等合葬骨灰格位,鼓励用合葬方式安放先人。
广州每年
逝者六万人
来自广州市殡葬管理处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广州市殡仪馆每年火化遗体约6万具。在逝者中户籍人口约占5万左右,其余为非户籍的常住人口。
逝者已矣,亲属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安葬呢?根据统计,传统的墓穴安葬因场地受限且价格相对较贵,并非主要的殡葬方式,约占10%左右。骨灰寄存、安放及骨灰撒海、花坛葬、树葬等生态节地安葬方式占了80%左右,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遗体送回老家处理等其他殡葬方式。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介绍,骨灰撒海、树葬还林、花坛葬、草坪葬等新型的节地殡葬方式约占5%左右。截至目前,全市有6个(超过一半的)经营性公墓共推出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壁(格位)葬4种类型的绿色节地葬法,共安葬2万多例骨灰。
墓园生态葬
年增数十例
不与生者争地,国家现正推动“绿色殡葬”,广州也在积极行动。全市11座经营性墓地以小面积、小型墓碑产品作为未来发展主流,大力推行骨灰楼、壁葬、花坛葬、树葬、小型墓葬等绿色生态殡葬方式。
昨日记者前往广州市中华永久墓园,这里目前有壁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楼寄存等节地安葬方式,壁葬5000元(包含20年管理费),骨灰寄存每年只收取70元管理费,花坛葬则1090元起。
自从2010年开始,新塘公墓中华墓园在怡安新苑区设置了生态墓葬专区,开始推行绿色生态殡葬。这个区域集花坛葬、草坪葬为一体,所在的位置背靠停车场,面向一片墓葬区,如果没有仔细留意,很容易开车越过而找不到。
这个生态葬区采取的是集中安葬骨灰的方式,将骨灰放置于可以降解的骨灰坛中,深埋于花坛下、草坪下,一般三个月至半年后,骨灰盒完全降解,骨灰融入泥土中。据悉,这个生态葬区已经开设七个年头了,记者发现,对比首年开设的六块碑石,如今已经增加至十块碑石了。据介绍,等到碑石增加到一定的数量,排满两排的草坪后,已刻有名字的碑石就会撤下,抹去已有名字,重新刻下新的名字。因此,草坪和碑石,都会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不留碑、不留坟头的绿色殡葬理念。
目前在已有的十块碑石中,有七块已经填写了埋葬于此的先人名字,年份从2010年至2016年,另外三块墓碑仍然空着。此外,碑石对出的十块草坪,目前下葬骨灰所占的空间尚不到一半。据介绍,生态葬还处于一个逐步推广的过程,每年新增的数量为数十例。
此外,这种生态葬的拜祭方式也提倡绿色环保的形式。据墓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生态葬区并没有固定的拜祭时间,一年四季,均可看到有人带着鲜花前来,放到墓碑旁。由于不能燃烧蜡烛、纸钱,也不能放置水果等食物,因此此处鲜花是最常见的祭品。
骨灰撒海受欢迎 报名数急增
在新型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中,骨灰撒海、骨灰还林更受欢迎。
广州市的骨灰还林从1989年开始推出,至2013年在白云山思园已累计还林96批次,还林骨灰21238具,参加群众42537人次。“目前因为饱和已经暂停了骨灰还林活动,不过第二思园对还林项目正在规划筹备中。”梅向阳介绍。
1988年起,广州市启动骨灰撒海,至2016年累计撒海79批次,撒海骨灰19216具。每年参与骨灰撒海的人数都在增加,去年撒海骨灰1863具,为历年之最。今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将节地生态安葬的奖补标准提升,其中骨灰撒海的补贴更是由1000元提高至2000元。消息发布后短短几天,参与骨灰撒海的报名数急增,微信已预约报名近100单,现场报名200单。
根据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也有补贴。梅向阳预计,意见实施之后,将会鼓励更多人接受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安葬方式。
愿留有骨灰 作为维系情感载体
生态葬的方式近年来在广州逐步推广,昨日记者随机走访拜祭的市民发现,对不留骨灰的生态殡葬方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有限,市民更希望留下先人骨灰作为凭吊。
在新塘公墓中华墓园墓区,伦先生表示,作为70后,他对“入土为安”的观念深入骨髓,即使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买不起墓地,也希望有一个骨灰盒的载体留下来纪念。伦先生认为,这个实物载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故去的长辈是维系家族的重要情感元素,现在的人工作、生活越走越远,家族开枝散叶,能有一个扫墓的机会团聚起各个血脉枝叶,非常宝贵。因此,清明扫墓也是他非常坚持的传统活动。
“春节快乐的时候一起分享,悲伤的时刻也需要一起感受。”有市民认为,有实物形式的拜祭,能够团聚各路亲人,互相分享对先人的记忆。
在银河公墓,市民温先生刚从地铁出来,骑着共享单车前往拜祭父亲。温先生今年40岁,父亲于五年前去世,安葬在银河墓园。在他看来,采取生态葬的方式,例如将父亲的骨灰撒向大海,是可以接受的。但他补充,虽然自己是家中独子,但是仍然有叔伯乡亲,他们并不能接受这种方式,因此仍然选择了保存骨灰的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