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5月7日消息(记者张胜强)行路难,行路难。要想穿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就必须借助沿着山脉、蜿蜒起伏、落差极大的双向车道。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凉山曾集中了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10个县中的6个;全州17个县市,11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过去的5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扭转了这一局面。
  2020年11月,四川宣布昭觉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之前已经“摘帽”的四个县,凉山州的贫困县实现了全部“清零”。
  
   
  如今焕然一线的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 摄)
    
  在这片超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了协助凉山97.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困境,广东不断创新对口帮扶模式。
  2018年,广东开设首个“粤菜师傅”精准扶贫培训班,先后为400多名凉山、湛江等地的贫困学员提供厨艺培训与就业创业帮助。
  一条舌尖上的帮扶思路就此逐渐成形。
  明火炉灶上出现了一张张笑脸。炒粤菜“炒”出来脱贫路,学粤菜“学”到了致富经。
  
  凉山的餐桌出现了“粤菜味”
  厨房里,25岁的彝族小伙海来普铁熟练的将鱼分块,撒上酱油、生粉、耗油,利用在腌制的空挡将剩余的鱼肉揉制成鱼丸。
  不到半小时,一道熟悉的粤式菜肴就端上了离它发源地千里之外的大凉山当地民众的餐桌上。
   

  海来普铁展示自己做的粤菜。(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几年之前,他还在外四处奔波务工,最大的心愿是“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2019年,“一人学厨,全家脱贫”职业教育扶贫工程来到了凉山州美姑县,旨在培训当地贫困及有志青年。同年4月,海来普铁来到了一个他从没想过的地方——顺德厨师学院。
  “我在接触餐饮之后,感觉越来越喜欢这个行业。”为期两个月的“粤菜师傅”培训,打开了海来普铁人生的“新窗口”。回到家乡美姑县格木村后,他便着手开始经营起自家的餐厅。
 

 

中午,不少食客在思源生态农庄内就餐。(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如今,海来普铁的思源生态农庄每天接待着来来往往的本地群众与游客。在旺季,一天的营业额甚至能达到五千。
  一道粤菜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热枕与期待。
  “在凉山进行‘粤菜师傅’培训,招生就碰到很多困难,凉山的青年一开始对学厨不太了解,也缺乏兴趣,我们就想了很多办法。”顺德厨师学院院长陈健回忆,许多粤菜大师在凉山深处留下了足迹。
  “当时在凉山州金阳县有108名学员,虽然只进行三天的培训,但是名厨的厨艺表演激发了学员的兴趣。我们的第一个班就是从中选拔了38名学员,送到广东顺德集中培训。”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培训班一共举办了18期,“请进来”400多名贫困地区学员。经过培训,他们不仅学到了粤菜的烹饪技法,还掌握了不少餐饮管理厨政管理知识。
  “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掌握一技之长。”陈健说。
  
  “致富路”走到了家门口
  对于凉山州青年来讲,这片大山是他们热爱的土地,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粤菜师傅”培训工程能够走出广东、来到大凉山,成了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一次契机。

汪远梅(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凉山州雷波县核桃坪村的汪远梅就是其中一员,送教上门的“粤菜师傅”培训让她有信心把自己家闲置的农庄变成“粤菜师傅”创业店——箐苑庄。
  在把粤菜厨艺与川菜口味结合之后,农庄的菜品变成了附近数得上的特色菜,食客们在网络平台上留下了不少称赞。“现在还没到旺季,营业额一个月也有1万多块钱。”汪远梅开心的说。
 

箐苑庄内景。(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看着箐苑庄日益红火,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雷波县小组组员陈家武欣慰不已。
  在凉山州雷波县,共有73位学员接受了“粤菜师傅”培训,创业成功的有16位。“考虑到培训的良好效果,2020年我们给创业成功的16位学员都奖补了1万块钱,扶持他们更好的创业。”
 

位于凉山州雷波县的“粤菜师傅”工程培训学员创业店。(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陈家武表示,回乡创业可以通过采购食材、聘请到店就业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汇集贫困户,是一种很好脱贫机制。
  而未能选择创业的学员们今后也不缺乏用武之地。“他们作为储备人才,以后会对本地的旅游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了解,广东在将“粤菜师傅”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后,实施“请进来”学制培养、“送上门”短期培训、“普及性”远程教育和“组织化”劳务协作四项行动,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以及西藏、新疆等对口帮扶省区贫困劳动力提供“粤菜师傅”培训3600多人次。
  “‘粤菜师傅’工程在凉山州播撒了种子,学员们会把粤菜带到凉山来,我相信他们会继续发扬壮大。” 陈家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