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佛山3月10日消息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列为了2021年重点工作。

  如今,中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接下来,要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带来了“关于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水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提案”,建议全力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不会返贫。

  为脱贫攻坚做出民企贡献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杨国强在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这既是对杨国强个人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不小贡献的肯定,也是碧桂园集团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一个侧影。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早年捐资设立仲明助学金开始,到广东英德树山村驻点帮扶,再到对全国9省14县(市)结对帮扶,组建近20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扶贫”成为了碧桂园的主业。

  经过长期的扶贫实践,碧桂园在帮扶地区将重点放在了打造特色产业链,帮助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碧桂园扶贫干部在甘肃东乡贫困户家里收羊做记录。(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以甘肃东乡为例,碧桂园通过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东乡羊、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三大产业发展,累计帮助销售东乡羊4万多只,覆盖约6000名贫困户;共采购近10万件东乡刺绣产品,价值约200万元;累计助力销售东乡土豆6600多吨,惠及约5000户贫困户。

  纵观碧桂园的扶贫历程,一大特色就是抓住“人”。

 

连樟村村民陆国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在清远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上班的村民陆国建,看着村内几年内发生的变化,欣喜不已。

  2019年,陆国建报名参加了由碧桂园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一个月的学习不仅让陆国建在农业产业园能熟练的运用各种现代种植技术,也让他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月工资达到3900元。

 

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全貌。(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据了解,连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由碧桂园集团通过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约4000万元建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营,目前年产蔬果近30万斤。

  碧桂园通过对参与就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管理,树立就业典型,发掘就业带头人,吸引更多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实现就业。截至2020年底,已共面向全社会培训96283人,实现就业55257人。

  24年来,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公益捐赠累计超过87亿元,受益超49万人次,为中国减贫事业作出了民企贡献。

  如今,新的篇章即将掀开。

  积极建言乡村振兴

  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地区产业门类不全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出村进城”困难,农村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要帮助农村和农民走出困境,政府联动企业等社会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农民、产业与市场的紧密衔接,一方面可以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助力城市居民打造品质生活。

 

杨国强在广东英德树山村入户调研。(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推广‘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杨国强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农村需要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参与,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培训、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这是杨国强以及碧桂园集团对于乡村振兴怎样落到实处的思考。

  通过把农村的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的禽畜鱼等优质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运到城市集散地和社区门店,简化中间环节,就能实现让利农民和消费者,满足人们的幸福生活需要。

 

杨国强在四川帮扶点参加扶贫活动。(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针对居民越来越注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提案也提到,应及时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同时,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流通追溯系统等,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大势所趋。

  “对诚信企业扶优扶强,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提供安全、丰富、好吃、实惠的产品。”

  此外,近年来碧桂园对于布局高科技农业也是动作频频。

  自成立以来,碧桂园农业就致力于打造平台型农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积极拓展海外大农业、研发服务、智慧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社区生鲜门店等板块。不仅在武汉建设“中国种谷”,推进中国种业发展,还在黑龙江建设大型无人作业示范农场,广泛应用农牧机器人、自动驾驶农机设备等新技术。

 

无人驾驶拖拉机正在演示作业。(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据悉,该项目作为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不仅主粮作物规模大,而且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多、作业环节项目全、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高,为探索高科技农业发展路径,提供现代农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了思路。

  探索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过去,碧桂园结合资源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通过“4+X”帮扶措施,已逐渐摸索出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让超过33万的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

  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解读乡村振兴的内涵?碧桂园给出的答卷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如今的连樟村。(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对此,碧桂园总结出了“两个结合”的思路:一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二是结合集团发展战略,落地自身产业项目。

  伴随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推动,东乡羊、江西灰鹅、陕西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都走出“狭窄”的市场范围,走进了全国各地居民的餐桌上、生活中。

  目前,扶贫农业品牌“碧乡”已累计帮助转化31个帮扶县优质扶贫农产品400多款,销售额超1.95亿元,链接超11.7万名贫困人口。

 

扶贫“老村长”曾相军和村民一道搬运苗木。(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在乡间地头上,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还是青年力量。

  在帮扶地区,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青年,在“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的全方位服务下,提高着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到“重点帮扶一人,广泛带动一群”。

  目前,碧桂园已帮扶超100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间接带动近40000名贫困户增收。

  乡村振兴,内核少不了文化振兴。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是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打造美丽乡村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此,碧桂园在帮扶区域,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牵引,“量身定做”特色旅游线路、非遗文创产品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激发村民自豪感和致富决心。

 

广东英德连樟村农民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劳作。(央广网发 碧桂园供图)

 

  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春晚”、文艺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发现大厨》《少年,听你说》等综艺IP,来更好地传播贫困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脱贫故事,并设立多项乡村文化发展基金,持续助力乡村优秀文化弘扬和发展。

  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是“生态”。当自然环境与农民生活能够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还能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在广东英德连樟村、鱼咀村、琼海市南强村等108个行政村,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项目,来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给村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同时,碧桂园还打造出秋长谷里、鱼咀古城、河头民宿等一批特色文旅产业项目,并在广东英德等结对帮扶地区设计推出14条扶贫旅游线路,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乡村振兴,根本保障来自组织。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积极调动群众的参与度,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不容忽视。

  一方面,结对帮扶的155个贫困村内均实现党建结对共建大力推动村民立志立德,树立劳动致富正确观念。另一方面,碧桂园通过扶持农村合作社发展,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增长。

  如今,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即将全面到来。碧桂园,正在探索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