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网报道,“这是苹果树,上面有好多颗苹果,树底下种着花!”12岁的阿培拉着笔者走到一幅画面前,眼睛眯成一条线,高兴地说这是他画的。
6月15日,广州市文瀛艺术高地美术馆的墙面上整齐地悬挂着装裱精致的绘画作品;木质展台上陈列着色彩斑斓的陶艺制品,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这不是一次寻常的展览。馆内180件作品都是广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创作完成的。在作品的背后,凝聚着每一名孤残孩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画作中融入想象和情感
阿培出生1个多月,就遭到遗弃。好心人把他送到了福利院。因为患有成骨不全症,同龄的小朋友身高已经接近1.5米,而他却不到1米。
当阿培第一次拿起画笔时,他比划了几次也没有下笔。支教老师林飞燕看到后,从背后握住他的手,告诉他正确的握笔姿势,然后带着他一笔一划地画。孩子学得很认真,目光始终注视在画板上。
“2014年,在广州的艺术村——小洲村,艺术工作者们走到一起,成立了广州市小洲艺术家协会。”该协会的秘书长哈弥表示,协会希望为艺术家群体及社会人群提供艺术信息传播与共享,并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公益活动。
2016年6月,广州市小洲艺术家协会参加了广州市民政局组织的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其所提出的为孤残儿童提供艺术启蒙与艺术心理辅助治疗项目,获得了广州市福彩公益金的资助。此后的近半年期间,艺术工作者们坚持每周抽出半天时间组织广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参加绘画课、陶艺课,一道参观艺术馆、博物馆。从项目执行到与社会资源对接,支教艺术工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面对情况特殊的学生,老师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水平。
用艺术的方法描绘梦想
今年17岁的阿娟患有唐氏综合症,不太愿意说话。同学们跟她打招呼,多数时候她就是“嗯”一下。去年11月,当她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鲤鱼陶艺被摆上了展台,她十分兴奋,顿时整个人都阳光了起来。
负责教陶艺课的老师总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出陶艺形象,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比如用泥条做陶罐、各式各样的鱼。到了上釉环节,他也从不限定具体的颜色。“有的孩子只是轻轻地点缀一下,有的孩子则是反复涂抹。随意地上色,结果烧制出来的陶艺看起来更加漂亮。”
支教老师希望通过艺术的方法培养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一双无尽创作的手、一颗明亮豁达的心和伴随终身的思维能力。
项目启动后,协会先是向福利院捐赠了2200套件美术用品和1800套书,然后又与广州大学的4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支教团队,在5个月的时间里,共组织了16次活动。
考虑到参加艺术启蒙教学中的大多数孩子在智力和行动力上都不如健全的孩子,支教团队采取了分班教学的方式。对处在幼儿启蒙阶段3—5岁的孩子,支教团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及观察能力;对进入色彩敏感期6—9岁的孩子,支教团队则以能够丰富他们的创作经验、加强他们对色彩基础性的
认知为主要目标;对处于美感培养期10—15岁的孩子,支教团队重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老师们看来,每个孩子心中都充满无限的梦想,希望孩子们用艺术的方法把梦想描绘出来。
艺术启蒙教育已不可或缺
“人生关闭了一扇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早发现这扇窗在哪里。”哈弥表示,身体上的残缺并不能阻断孤残儿童追求艺术的心愿。
今年5月,协会在和福利院沟通后,拿出了50多幅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进行公益拍卖,最终筹集1万多元善款。据悉,这笔善款将作为给学生们购买美术用品的补充资金。
笔者了解到,公益创投项目,除了政府资助一部分,协会还要自筹一部分经费。为此,该协会呼吁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项目当中。
“孩子们对这个项目接受度很高,时常询问下一次上课的时间,然后掰着手指等待着那一天。”广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徐久表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他一方面感到开心,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广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州市小洲艺术家协会第二次作为创投主体参加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两年来的经验表明,关爱孤残儿童成长,艺术启蒙教育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