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深圳拟放宽金融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形成“鲶鱼效应”

2017-05-05 10:35:00来源:南方日报

  据南方日报的报道:近日,深圳新一期政府公报发布《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其中提出20多条举措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根据《若干措施》,深圳未来将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准入门槛的降低,将让本土市场真正见识到外资银行是怎么“玩转地球”的,“鲶鱼效应”下将加快中资银行的学习进度,有利于市场化和国际化。

 

  准入门槛逐步降低

  30年前,南洋商业银行落户深圳,揭开了新中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序幕。

  记者梳理外资银行在深圳30多年的准入政策,一条清晰的脉络显示,外资行在中国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

  2006年末,国务院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设立与登记、业务范围、监督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对外资银行准入和经营人民币业务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

  2014年9月,银监会取消外资银行“一城一行”限制及开办电子银行等1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银行打开大门,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首先,在放宽外资银行的准入条件方面,对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行,不再规定其总行无偿拨给营运资金的最低限额。同时,不再将已经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作为外国银行(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初次设立分行的条件。

  其次,在放宽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条件方面,将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开业年限要求由3年以上改为1年以上,不再要求提出申请前2年连续盈利,并规定外国银行的1家分行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该外国银行的其他分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不受开业时间的限制。

  深圳《若干措施》中提出20多条举措,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并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根据《若干措施》,深圳未来将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银行在深圳多年的实践表明,外资银行已成为深圳市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若干措施》的出台,有望引导深圳利用外资走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

 

  外资银行加快在深布局

  深圳银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已有32家外资银行在深圳设立了34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其中法人银行4家,外国银行分行9家,法人分行21家。截至2016年末,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3614.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07.3亿元,存款余额2135.9亿元,实现净利润27.86亿元。深圳外资银行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均位居全国前三。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发达的实体经济正在吸引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仅2016年,深圳就新引进分行级以上持牌金融机构25家,其中法人13家。截至去年底,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403家,其中法人173家,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恒生、渣打、汇丰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均在加大在深圳布局的步伐。

  2016年,恒生银行与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获中国证监会核准,在内地成立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间根据“CEPA补充协议十”在前海申请成立外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银行。该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由恒生银行控股,所占的股权比例为70%,而前海金控则占30%。

  随着前海的开放进程稳步推进,一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扎堆入驻前海。2016年,华南地区首家台资法人银行——玉山银行、首家外资控股公募基金——恒生前海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在前海开业。

  2012年底,前海获批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创新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前海企业按市场定价方式从香港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跨境贷款巨大的发展前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驻前海。汇丰、东亚、恒生、永亨、渣打等外资银行,已先后在前海设立支行,支持前海跨境贷业务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恒生、渣打、汇丰这样的外资银行背靠母行雄厚的金融实力,有利于配置优势资源,在推进深港合作和前海建设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外资银行在华法人化十周年之际,我们非常期待深圳《若干措施》的落地与实施,希望能抓住该政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外资行的跨境服务优势。”恒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恒生银行在香港拥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香港是最接近内地的国际化金融中心,而深圳一直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创新型城市以及全国金融中心。恒生中国希望能利用跨境联动优势,搭建深港两地金融桥梁,助力深圳金融开放与创新。”

 

  ■ 业界声音

  鲶鱼效应将加快中资银行学习进度

  随着准入的逐渐放宽,外资银行将加大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外资行对中资行有多大的冲击?将带来哪些影响?

  华泰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罗毅认为,准入门槛的降低表明监管意图明显,逐渐去除双重标准,有利加速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中资银行本土作战能力强大,但终究没有经历过国际上成熟市场竞争机制的洗礼,逐步放松游戏规则,让本土市场真正见识一下外资银行是怎么“玩转地球”的。“鲶鱼效应下加快中资银行的学习进度,有利于向真正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迈进。因此,此举对中国银行业利大于弊。”

  “对外资行政策的放松还是遵循有序适度原则,适当引入竞争,促使中资行建立良好的长效机制是监管愿意看到的。”罗毅认为,“在金融创新加速,利率市场化推进和人民币资本账户逐渐放开的当下,银行业改革转型已成趋势。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外资银行走进来,还是中资银行走出去都是必然。”

 

  深圳将进一步加大外资银行引进力度

  深圳金融办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外资扎根深圳,在给深圳金融业带来先进管理经验和丰富的金融品种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深圳金融的发展和壮大。记者从深圳金融办了解到,跨境双向发行人民币债券在前海已取得突破。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前海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公司、前海金融控股公司赴港分别发行30亿元和10亿元人民币债券,其中后者已成功发行,获得12倍超额认购,且募集资金的50%将调回境内用于前海建设。招商局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成功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5亿元人民币短期融资券,成为前海区内企业境外母公司的首单“熊猫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外管局支持下,深圳于2012年底启动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目前试点企业总数已达95家、基金企业达20家,合计注册资本(认缴资本)266.5亿元人民币。QFLP试点标志着深圳市股权投资行业的国际化大幕已经拉开,有利于引进境外成熟股权投资企业先进的管理、运作经验和低成本资金,为本地股权投资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而这无疑将对深圳打造“双创”之都带来空前的利好。

  上述深圳金融办人士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将进一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提升深圳金融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深圳将进一步加大对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发挥外资银行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内外资金融机构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深圳;金融机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