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4月19日消息(记者郑澍)广州海关、广东省自贸办、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管委会4月19日共同举办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通关报告》新闻发布会。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两年来,广州海关坚持创新,全力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成绩瞩目。
改革实验田 自主创新领衔全国
广州海关制度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止,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自贸试验区监管服务水平。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来,广州海关自主推出了20项创新制度,其中,“口岸查验配套服务费改革”“征免税证明无纸化改革”“原产地管理优惠制度”等3项在全国推广,“互联网+自助报关”等7项已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彰显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
降本增效 贸易便利持续提升
制度创新的核心目的是贸易便利。在南沙率先试点的“线上海关”建设项目就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一键通关”,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可选择的监管服务新模式。截至2016年底,已为辖区企业直接节省报关成本2281万元,全部76万票报关单通过网上自助申报。
同样让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实惠的还有口岸查验配套服务费改革和“单一窗口”建设的推进,这些项目的改革和创新使得南沙海关已成为全省标准,走在全国前列。
协同管理口岸大通关取得新突破
口岸整体效率的提高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之。广州海关深化关检“三互”合作, 借助“单一窗口”深化口岸部门合作,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加强执法合作,避免重复监管,全面实现口岸监管的“减法”提升自贸试验区口岸通关效能,让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高质、便捷的通关服务。
培育新业态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广州海关加快监管模式创新试点,大力培育新型贸易业态,形成外贸增长新动能。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报关、无纸化智能化通关,7x24小时出区,95%以上的跨境商品实现通关“秒放”。2016年南沙跨境电商保税进口总值36.9亿元,同比增长1.3倍,占广州市该业务比重近9成,推动广州市跨境电商业务规模在全国60个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的城市中继续稳居首位。南沙“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模式”还入选商务部8个“最佳实践案例”。
物流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是广州“三中心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州海关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港口货运物流集聚效应,支持南沙国际枢纽港建设取得新进展。
广州海关以“无水港”建设为突破口,打造以南沙为中心,辐射内陆腹地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物流体系,28个内陆无水港有效加深了干线与支线港口的连接,大大拓展了南沙枢纽母港的经济腹地。
南沙自贸试验区毗邻港澳,广州海关推出的“粵港跨境货栈”实现香港机场与南沙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之间一站式的“空陆联运”,有利于推动更多国际物流在南沙集聚,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
国际延迟中转业务(DIT)也是海关支持南沙物流集聚的典型案例。DIT货物以转运方式存放在码头指定堆场,并根据实际商业运营情况转运出境或在国内进口销售,可以拉近企业与买家的距离,大大降低仓储费用和时间成本。
2016年启动的广州国际邮轮业务也实现子跨越式发展,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海关共监管“处女星号”、“云顶梦号”以及“维多利亚号”等邮轮出入境255艘次,进出境旅客42万人次,南沙邮轮旅客规模已在2016年底跃居全国第三位,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邮轮母港。
简政放权营商活力不断涌现
广州海关坚持便民利企、减负增效,适应企业对自贸试验区“精、简、减、便”的需求,全面打造自贸试验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海关力争企业备案全程“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不仅企业需要提交的资料减少了,时限由规定的最长20个工作日也缩短至3个工作日,资料齐备可当日办结,效率大幅提升50%,实现自贸试验区企业备案24小时跨部门“十二证三章”联办。海关还推行“一照一码”改革,海关不再单独核发海关注册编码和《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企业凭借加载海关标识的《营业执照》即可办理进出口手续,海关通过统一信用代码实施监管。
广州海关胡冬梅副关长表示,广州海关将继续坚持“对标国际、集成协同、创新提升、降本增效”的思路,着眼全国,放眼全球,全力支持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期待更多企业,能通过《通关报告》利用好南沙港区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优质的口岸通关环境和改革创新的海关政策,共同把南沙自贸试验区打造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