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信息委员会 中国广告协会广播分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广播电台 省级广播电台
副省级广播电台 省会自治区首府台 各城市台 其他台 各台节目时间表 广告价格表 广告招商信息
新闻列表 更多...
2012年度中央台公益广告宣传创作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在会员单位征集公益广告文案的启事
《中国广播广告》网页变动及征稿启事
·互联网违法广告监管力度将加大
·工信部新规:网页乱弹广告最高拟罚3万
·日本电力公司的巨额广告宣传遭禁
·台湾遏止违规广告 高雄市环保局展铁腕
·十大严重违法广告及刊发媒体被同时曝光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中不得出现“极品”二字
活动公告 更多...
经验交流 更多...
·《中国广播广告》网页变动及征稿启事
·品牌标志变更动因及趋势分析
·提高品牌资产价值的有效途径
·凤舞南方,报业力量――对话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广播剧大讲堂
第四期广播剧培训班——孙以森
中广网    2014-01-09
    

  

    

  高秘书长要我“谈谈广播剧的精品创作”,我可能谈不出多少新的東西。广播剧研究会每年年会都有优秀作品讲评,不论是单本剧、连续剧还是儿童剧,专家们都是从精品创作角度讲的,既介绍获奖优秀作品好在哪儿,也介绍一些创作经验,可以说,有关“广播剧精品创作”的意见,大都讲到了,再讲,很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但培训班已经安排了,不能打乱计划,我讲几点自己的体会。建议各位回去以后读一读近几年年会上专家们的讲评,我的发言充其量只不过是年会讲评的一点补充。

  我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精品?有没有可能为“广播剧精品”作一个介定?

  简单的说“精品”就是精良的作品、上乘的作品。《词

  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有“精品”这个词条,条目释义都是:“精良的物品”,举的例子都是“如:艺术精品”。《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个解释,精品:“上乘的作品”。简单的说,“精品”就是好作品、上乘的作品。

  文艺界对于“精品”解释,稍稍具体一些。如:艺术精品应当“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中共中央宣传部对于“五个一工程”奖的参评作品,提出过“三性统一”的要求,希望参评作品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统一。

  什么是“精品”?我看大约只能作这么一个比较笼统、比较概括的介定。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主观、客观融合的产物。艺术品的好坏是有客观标准的,但欣赏者又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评价往往是见仁见智的。对于文学艺术作品,既不能拿秤来称,也不能用尺子量,不可能做更具体的介定。

  也有人认为,只有获得国家级大奖的作品称才得上是精品,拿不到大奖,作品再好也没有意义。我以为这种看法过于实用了,不大准确,理由是:

  一、国家级大奖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精品;

  二、真正的艺术精品,即使没有拿到大奖,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

  首先,它可以为后续创作提供有益的参照和经验。

  其次,创作者的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后来者有启示、激励和带动作用。

  第三,精品生产对于培养人才,提高电台整体创作实力,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电台在总结广播剧多年发展经验时说:创制精品在广播剧生产中起着“核心作用、统领作用”。他们认为,同行们之所以把黑龙江称作广播剧生产基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多年来我们生产了一系列广播剧精品”。安徽、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级电台,长沙、贵阳、南昌、无锡、抚顺和宝安、镇海、四会等市、区、县电台也都从精品创作中尝到了甜头。沈阳台广播剧精品生产的激励、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在短短的五、六年里,他们已形成了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创作团队。

  评奖是一种激励机制,本意是促进多出精品,鼓励大家进入精品工程的大家庭。抓精品创作想得奖、想得全国性大奖,是一种积极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好,但不能把获奖作为精品创作唯一目标。通过竞争、通过评比,开拓创新、提高作品质量,推动广播剧的发展和繁荣才是根本目的。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都获奖,大家都获奖,这种评奖还怎么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

  以上是关于 “什么是广播剧精品”的简单介定,以及我对广播剧精品作用的一点理解。

  第二个问题:抓好广播剧精品创作应当注意什么?----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问题。

  根据已往的经验,广播剧精品创作,应当抓好三个环节,

  那就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录制要精。”“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是鲁迅先生与沙汀、艾芜谈文学创作时说的,“录制要精”是我加的,虽然有狗尾续貂之嫌,但还是不得不续,因为广播剧不同于小说,需要把文字的东西转化为听觉艺术,“录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我认为 “选材、开掘、录制” 是广播剧精品生产必须抓好的三个环节。

  一、先说选材。

  所谓选材,就是写什么。这是广播剧精品创作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鲁迅先生提出“选材要严”,是勉励作家表现“对于时代有所助力和贡献”的有意义的题材,这只是一个大原则。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的东西很多,具体操作时,首先抓什么,重点抓什么,仍然是个难题。

  选材问题,理论家们已经讲过很多道理,写过很多文章,各位可以自己去看,我不再重复。我只想从近几年广播剧精品创作实践中,提出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以为,以下几点是选材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第一点,要充分考量自己的实际情况,要考虑有没有竞争优势,有没有独具特色的东西。这一点,对于写重大事件尤其要紧。

  比如,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是一件大事,与这件事关联比较密切的省、市就有十多个。如果大家都写辛亥革命,一下子就会出来十多部广播剧。假如你写这么一出戏主要是想反映本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斗争、从特定角度反映这段历史,当然可以。像四会台的《彭泽民与孙中山》,铜陵台的《大通风云》,写了本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段历史和代表人物,很有意义。如果你的任务是拿全国大奖,那就还要考量你那个地区的斗争和人物,在的辛亥革命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武昌打响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孙中山是广东人,他的许多活动在广东;孙中山晚年的一些重要活动,又与北京有密切的关系……这三家各有自己的优势。假如这三家都写,你就要考虑如何另辟蹊径,找寻独特的视角。

  又比如,改革开放是惠及全国的大事,各地都有东西可写,应当力求抓到有特色、有分量、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2008年—2009年出现过一批写改革开放的戏,我以为《京城第一家》、《木棉花开》和《“儍子”传奇》这三出戏是最具特色的。

  《京城第一家》写的是上个世纪8O年代初北京出现的第一家私人饭馆。这家开在小胡同里、只有四张歺餐桌小饭馆,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美国大使舘就曾特意派人到这个小饭馆包桌吃饭。人们从她闯过禁区,艰难起步中,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这出戏写的是一件极小的事,反映的却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以及起步时的艰难。

  《木棉花开》是写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这是个大人物,戏又要正面去写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如何身先士卒杀出一条血路,题材的难度和风险可以想见。但这又是一个内容丰富、斗争尖锐激烈的题材,值得一写,也能够写出戏来。广东台迎难而上,承担了风险,《木棉花开》相当精彩。

  《“儍子”传奇》里的年广久是是一个亦庄亦邪的小人物。他勤劳直率、聪明能干,但又贪婪狡黠。在长期生存过程中,年广久学会了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政治,而且解读得比较准确。他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称“中国第一商贩”的年广久的起家和发展,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侧面。这位“儍子”经历,三次受到邓小平的关注,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复杂与艰难。年广久只属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但他的经历中有东西可以开掘,值得一写!

  第二点,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戏剧性。写英模人物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我们国家每年都会出一批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他们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尊敬,也应该宣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戏可写,更不是都能写出艺术精品。英模人物也是各式各样的,有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潮流的,也有主要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后一类劳模能够写的往往就是他所做的好事,不一定都有先进性。这类情况比较普遍,我举一个例子。

  有一位敬老院院长,那真是吃大苦、耐大劳,全心全意为老人们服务,值得尊敬。但是她的那些事迹有没有先进性,值得研究。比如,敬老院经费不宽裕,为了节省水电费,她不让用洗衣机。十冬腊月,砸开冰面,全院老人的衣服都由她和员工在冰窟窿里洗,有人想不通,受到批评。但是有人自愿捐款给敬老院却遭到她拒绝。她是一个村干部,原本是到敬老院帮忙的。“打补丁”期满,老人们不让她走,县里就任命她当了院长;年龄到了,该退休了,老人们不让她退,领导就同意她继续干下去。老院长真个是敬职敬责,全身心扑在老人们身上。她的事迹很感人。但在任十多年,她对敬老院如何前进,敬老工作未来如何发展,没有任何考虑,也没有做任何事情。不仅如此,由于敬老院名声在外,老院长又是这么一位好人,于是残疾人也进敬老院了,孤儿也送来了,弃婴也收留了。敬老院和老院长为此感到自豪。如此下去,这个县的养老工作还能够提高,还能够发展吗?这位老院长一旦干不动了,这个县的养老敬老工作怎么办?

  老院长是一位底底道道的劳动模范,但她对于养老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孝顺老人、伺候好老人这个档次上,并不具有先进性。写这位老院长的戏,最终也只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这个水平。

  广播剧每年都会出现相当数量的英模戏,多数既没有写出人物的先进性,也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从宣传好人好事的角度说,这些戏是有作用的,从艺术的角度衡量,很难成为精品。

  第三点,社会热点、难点是动态的,选择这类题材时,要注意这些热点或难点的发展变化。

  拿环境保护来说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最着急的是把生产搞上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环境保护提不上日程;稍后,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倡导保护植被,保护野生动物。这个阶段广播剧也开始关注环保,《起飞的仙鹤》、《海边铜铃》、《小天使》写孩子们热爱小动物,讲一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沙狐》和《喊海》则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深入一点的开掘。这些作品都得到了好评。再往后,工矿汚染危害越来越大,治理小水泥厂、小煤窑一时间成了热点,中国人陷入了先破坏,再修补,甚至一边修补,一边破坏的尴尬。《未来的公公不好劝》是反映这一阶段治理污染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后,环境污染严重影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广播剧并无多大作为,偶而出现一、两个作品,还停留在保护小动物,写一点童心童趣的层面。《彩虹升起的地方》算是填补了一点空白。当前,环保问题如此严峻,已经到了必须痛下决心的时刻。对于这个国人十分关注的社会难点,广播剧如何加深认识并取得突破,是个难题。

  广播剧有责任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关注社会难点,但艺术创作毕竟有自身的规律,“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我并不主张亦步亦趋地跟随社会热点、难点,只是提醒注意,广播剧如果选择这类题材,那就一定要跟随它的变化,不断深化、不断出新。

  第四点,尽量避免材料、事迹相同或者相似,千万不要跟风。

  在我们国家,党和政府提倡的事,社会舆论宣扬的事,会有许多人去做,一个时期可能涌现出若干个同一类型的先进的、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相同的、相似的东西多了,重复了,很难写出新意。比如,前几年写诚信守诺的作品比较多,主人公的主要事迹都是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其中有四出戏写的是欠债还钱。我见到的第一、第二出戏都是写老婆替丈夫还债,第三出是弟弟为哥哥还债,第四出是发动全家人一起还债。事情是好的,主人公诚实善良,吃了很多苦,克服了很多困难。但题材、主题类似,很难写出新意。又比如,写为烈士寻找亲属,送烈士回家,为老班长、老战友修坟、守墓,也接连出现好几部戏。相似的甚至相同的题材,不是绝对不能写,关键是能不能写出新鲜的东西来。

  第五点,关注新的热点、难点、新出现的问题,继续扩大选材范围。

  近几年涌现的作品里,有一些作品的选材是很新鲜的,解读材料的视角也有新意,他们的经验可以参考。

  例一,深圳宝安台的《我在你的世界里》,把目光投向了在外企打工的“口袋党员”,触及了如何在外资、合资企业进行党的建设、发挥共产党员作用的问题。“口袋党员”早就存在,但从党的组织建设的角度关注它,还是刚刚开始。《我在你的世界里》是第一个反映这个问题的艺术作品。

  例二,重庆万州台的《进城》,写了农民进城后如何与城镇居民相互了解、和睦相处,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三,江都电台的《竞选十日》、北仑电台的《琴潭溪》,写的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关心家乡、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的故事。前者的主要人物是大学毕业后事业有成的白领;后者是外出打工刚刚在城市站住脚的小老板。两出戏都及时反映了当前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景象。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反哺家乡,是社会的进步,值得倡导。从选材上说,很敏锐,也很有眼光。

  例四、正在创作的戏,有一些选材和视角也很不错。

  《天堂鸟》。这出戏的原型是一家殡仪舘的女青年先进集体。她们的主要工作是为死者整容化妆,主持告别仪式,摆放花蓝、花圈、布置遗体告别场所,送死者走好最后一段路程。她们做到了“给逝者尊严,给生者慰藉”。但她们自身的处境矛盾重重,十分艰难。

  殡葬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往往是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它来,不需要时,漠视它甚至歧视它、鄙视它,嫌它脏,说它晦气。改变这种社会偏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努力。我觉得,写一写这个特殊行业的特殊生存状态,写一写殡葬职工的美好与崇高,是很有意义的。

  《孩儿王》写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这出戏关注了长期远离父母的孩子们的处境和心态变化,给了他们诚挚的关爱和温暖。

  《守护春天》的主角是一位女看守所所长。这位所长,既有人民警察的果敢、坚定,又有母亲般的柔情和爱心。对于羁押人员,她敢于管理,管得很严,但管得有理,因此管得住,管得他们心服口服。更为重要的是,她认为“管理”犯罪嫌疑人,不仅要管住他们的身,而且要管住他们的心。她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羁押人员,尽力与他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打开心结,悔过向善。她所做的已经不仅仅是管理工作,而是触及心灵的思想转化工作。而这种诚心实意的心灵关怀和思想转化,恰恰又是人性化的管理。她当了十三年所长,看守所十三年安全无事故,这种科学的管理,亲人般的关爱,是重要原因。

  好的选材还有一些,有科幻题材的,有教育题材的,也有写智障儿童教育的,都有新意,都值得关注。

  二、说说开掘

  在走完选材这一步后,创作人员要把功夫下在开掘上。选材的确重要,但题材本身的意义只是主题的基础,还要通过作者的精准解读和深入开掘,才能使它的意义充分显示,并且得到升华。题材的开掘需要一定的技巧,包括素材的归纳、选择、提炼,矛盾冲突如何设置,如何选择恰当的视角,等等。我还是讲几点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有的是自己的体会,有的是别人的经验,有的甚至是别人讲过的,我是“拿来主义”,拿过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抓准戏剧冲突。

  在叙事作品中,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展示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动作的推动力。戏剧作品更是强调矛盾冲突的激烈性和集中性。因此,准确把握矛盾冲突,集中精力写好主要矛盾冲突是深入开掘主题的重要手段。当前广播剧在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方面,存在的以下几种情况:  

  1、不敢写矛盾,不敢写冲突,你好我好大家好。

  2、有一点矛盾,但不敢碰撞,不敢激化。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有两个,其一是,纯属误会,说明情况,误会消除,万事大吉;其二是,先进人物或权威人士一出场,吵架的立刻闭嘴,打架的马上收手。这样写,无法推动情节发展,无法刻画人物性格的。

  3、矛盾冲突不集中,分不清主次。

  如何设置矛盾冲突,如何集中笔墨写好主要矛盾冲突,呼伦贝尔电台《彩虹升起的地方》的创作经验可以借鉴。

  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同行”,主要矛盾在哪儿?开始创作时,他们设置了好几组矛盾,包括煤电公司和牧民之间的矛盾,煤电公司两位头头之间的矛盾,某些具体事件的矛盾,以及私人情感方面的矛盾。几组矛盾都要发展,都要解决,戏写得很热闹,但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中心。在几组矛盾中,牧民和煤电公司争地很突出,很尖锐。其实,这只是现象----既然要采煤、要发电,势必要占一些牧场,更何况国家已经给了补偿,采煤发电也给牧民带来了实惠。牧民们反对的是工矿企业带给草原的污染,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能会长期持续污染。因此,矛盾的中心点是左右当地经济发展大局的决策人,如何树立正确指导思想,实现草原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几经讨论之后,主创人员抓住了矛盾的实质,把重点放在伊通煤电公司副总经理乔玉明和林矿长之间的不同认识上,写他们两人的思想碰撞。乔玉明克服种种困难,在露天矿区和发电厂之间建成了两条5公里的封闭式走廊,一条向电厂供煤,另一条把发电厂的灰渣运回矿区,回填采空区。这样,既减少了灰渣占地和污染,又能利用灰渣制造建筑材料,变废为宝,产生循环效益。紧接着,他又开发风力发电,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乔玉明用行动实践了“美丽与发展同行”方针,深深打动了林矿长,成功地破解了矛盾。

  能不能设置好矛盾,主要取决于主创人员能不能精准的把握和理解素材,有时还要善于排除艺术之外的种种干扰和干涉。

  第二点,要善于选择艺术的视角。

  在广播剧上海培训班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用了很大篇幅谈了这个问题,有理论,有实例。他特别強调在写重大题材时,要选择一个好的艺术视角。他说:现在,广播剧写重大题材越来越多,但我们又习惯于正面反映事件、正面写人物,不善于寻找独特的艺术视角。他举例说:比如国企改革,你从正面去写,无非是改革遇到的种种问题,人物如何一个一个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硬碰硬、迎着困难上的写法,是写不出好的效果的。因为国企改革的那些具体问题,往往都是政策性、技术性问题,讨论这些东西不是艺术。荣广润教授十分赞赏黑龙江台的《老屋的故事》。他说:《老屋的故事》,把戏放在一个家庭里,写老丈人和女婿的矛盾,夫妻之间、连襟之间的矛盾。厂里的事,厂里的场景几乎没有,只是在戏的最后,主人公在很多人误解他,老丈人打了他一个耳光之后,很痛苦地跑回厂里用干活来忘记一切时,才出现了工厂的场景。这个视角通过一个家庭发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从一个小侧面写出了国企改革中最困难、最麻烦的问题,写出了观念的转变、心态的变化,写出了国企改革如何逐渐被多数人所认识、所接受。一个小的艺术视角凸显了国企改革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看起来像是“避重就轻”,实则是“举重若轻”!

  几出写航天的广播剧获得成功,也应当首先归功于找到了很好的艺术视角。《托起神州的云》,虽然直面第一批航天员的艰苦培训、严格选拔,但着重写的是培育他们的指挥员、教官和技师;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关怀,给他们力量的战友和亲人,着重点是托起神州的那塊“云”。《静静的胡杨》侧重于航天科技人员的严谨、精细、坚韧、坚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是依靠这些千年不倒的胡杨黙黙地奉献,才取得了那么重大的成果。《青春轨道》的艺术视角是中国三代航天人的沟通、理解与融合,重点关注了70后、80后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与成熟。听这出戏,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航天事业后继有人。《青春轨道》是写嫦娥一号的,如今,嫦娥三号已经成功软着月,“玉兔”车正在月球上信步漫游,广播剧能不能再出新的精品?我看一是取决于能不能对于航天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能不能找到新颖、巧妙的艺术视角。

  我还建议大家学学话剧处理题材的艺术视角,借鉴经典作品成功的经验。比如,老舍先生的《茶馆》,戊戌变法一段,军伐混战一段,解放前夕一段,很像编年史,是个大题材。但它的主线是一个茶馆的兴衰,角度很小。它不是正面去写一朝一代的变化,而是写那些经常出现在茶馆里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写太监娶老婆,写八旗子弟卖菜……从小视角切入,通过各色人等的变化,写出时代的动荡与变迁。《茶馆》的独特艺视角和技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三点,要注重写人。

    要写人的内心世界,写出能够打动人的场面。戏剧艺术不是写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而是在事情的进展中写出人物心态变化,情感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荣广润教授欣赏《老屋的故事》,原因也在于此。这出戏在写了几条改革措施之后,马上就集中笔墨写国企改革中人的感情的变化,相互关系的变化:老丈人从厂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上去的是他的女婿;连襟没有聘上中层干部,调到了一个饭店;然后是老婆要离婚。这都是一个一个的点,把每个点上人物的情感和心态写好,再由此铸成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让人很难忘记。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比如提到《扁担上的影院》,马上就会想到这出戏里的主人公马恭志。过些日子,戏的故事可能记不清了,但马恭志考试的场面也许会永远记住----一位身高只有1米41,体重才82斤的残疾人,面对300公斤的电影放映设备,毫不退缩,最终在母亲的支持下通过了考试。马恭志的执着、坚强,母亲对儿子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第四点,学会筛选素材。

    要能够从丰富的材料中提炼出最精彩、最感人、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和特点的情节、细节。不要贪多求全,要以一当十。

  《美丽的花楸树》是一个成功的子。张花楸成果多、专利多、学生多、成果被推广应用的多、荣誉多,有“五多专家”的美称。这出戏的编剧在张花楸二十多项发明创造中只写了最有代表性的两项,一项是研究怎样提高汽油质量和标号,把汽油由85号提升到97号,打破了外国的垄断;另一个项目是回收和利用炼油过程中白白燃烧掉的干气,消灭了炼油厂的天灯,既保护了环境,又充分利用了资源。这两项发明先进、实用,而且实现过程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集中写好这两项发明,人物的性格、成就、思想境界,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起到了一以当十的作用。

  筛选、提炼素材,用最简洁、最精练的素材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应当是一种追求。成功的范例还有许多,比如,扬州台的《白衣圣人》,比如,江苏台的《厉兵石头城》,比如,广西台的《永远的深情》,等等,在这方面都很成功。

  《厉兵石头城》是根据话剧《虎踞钟山》改编的。原剧有五组矛盾,包括骑兵司令崔保山不愿意学,国军将领吴觉非不敢教,老功臣甘有根学不进,有些学员一心想抗美援朝不安心,以及苏联顾问不了解中国国情发生争执。改编者只是把原著当作素材,本着一是要精练,二是要有听觉造型,要发挥听觉优势的原则,只选取了“刘伯承元帅和一个教员、两个学员的故事”,把五组矛盾简化为三组,把一出演出2小时15分钟的舞台戏,压缩成60分钟的广播剧单本剧。改编者“立主脑,减头绪”,敢于舍弃,善于提炼。这既需要魄力,又需要很深的艺术功力。除此之外,编剧还特意增加了崔保山告别战马的“人马对话”,发挥了广播听觉造型的优势,丰富了人物形象,成了这出广播剧精彩的一笔。应该说这精彩一笔的出现,也是敢于舍弃,善于提炼一个成果。不提炼,不舍弃,哪有这一笔!

  第三点、制作要精。

    这个问题我只说这么个题目,不讲具体内容了,到会的有好几位著名导演,也有录制方面的行家里手,用不着我班门弄斧。我是外行,讲不出道道来,也无“斧”可弄。

  就讲到这里,讲错了的请批评指出。

  谢谢大家。

  2013年12月26日培训班讲稿

  2014年1月1日整理修订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万华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备05065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