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广播歌选 > 广播歌选 > 对话音乐人

古老的平江 不老的情

2014-11-03 11:03:00  来源:  说两句  分享到:

  文/张琼

  湖南平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里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自古以来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文化融合之处,无数文人墨客更是慕名而至,爱国诗人屈原在这里留下了他最后的足迹,“诗圣”杜甫也将自己长眠于此。平江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尤其是平江民歌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情感。走进平江,我们将直接对话负责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方世洪,倾听并感受古老平江的过去与现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平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方世洪:平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三大类别:一是以口头表现方式相传的,比如方言、民歌、山歌、笑话、故事、谜语、各种制作工艺等;二是以肢体表现方式相传的,比如灯戏、舞蹈等;三是以道具表现方式相传的,如舞龙、舞狮、耍春牛、影戏、器乐等。

  记者:看来这一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都很注重精神生活。

  方世洪:对。之所以有这些艺术形式,首先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平江地区比较闭塞,人们在封闭的农耕生活中需要有缓解疲劳、愉悦身心的方式,所以唱歌、跳舞这些最简单、根本的形式就出现了。以山歌为例,人们放下锄头随口就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不但形式自由而且内容也自由。再者就是祭祀活动的需要。农民要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土地,所以就有一系列祭天、祭神、祭祖的活动,所以像舞狮、舞龙这样的表现形式也就出现了,平江地区最著名的九龙舞就是这样产生的。相传,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怀沙报国之后,洞庭龙王锁住了屈原忠魂,不让他返回人间。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蛟龙常在汨罗江戏水,目睹百姓对屈原的深深怀念,每年端午都要驾龙舟召唤屈原灵魂,于是,决意帮助百姓逼迫老龙王放还屈原忠魂。龙王受制于邪恶,不肯答应,激起了九龙怒火。九龙大闹洞庭,他们请来玉皇大帝,接来南海观音,在八百里洞庭掀起巨澜,迫使龙王将屈原忠魂送回人间。为了感谢九龙的义举,人们模仿九龙身影,创作了九龙舞。所以说,这些艺术形式都和平江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密切相连的。

  记者:您给我们介绍下平江音乐的代表艺术种类——平江民歌吧?

  方世洪:在我们这儿流传一首歌“一哈(把)麻子丢上天,零细歌啧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转,洞庭湖边唱三年,还有三千做盘缠”。说的就是平江民歌的歌曲之多,之所以有这么多首民歌和它的历史之久也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唐代贞观元年,作为平江民歌之一的花灯演唱,在春节期间特别活跃,演唱队手举花灯,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恭贺新春。由一丑一旦或是两丑演唱灯调、小调。这个风俗流传到现在,歌手唱得好,主家高兴了,又放鞭炮又给红包。到吃饭时间,主家摆桌铺筷,恭敬招待。平江民歌演唱的内容特别丰富,人们唱的都是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事,朴实自然,但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而且用平江话演唱出来很能反映这里的风土人情。

  记者:平江民歌都分为哪些曲调呢?

  方世洪:平江民歌包括灯调、小调、革命历史歌曲、山歌、风俗歌曲、童谣和部分客家民歌等。这些民歌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灯调、山歌、风俗歌曲在东、南、北部分布最广,这里夹在幕阜、连云山脉之间,土味更足、特色更浓;西部是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多,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开阔,与外部的艺术交流活动更多,民歌的演唱风格有长沙话的味道。革命历史歌曲和童谣遍布全县,尤其是革命歌曲流传很广。当年红军队伍驻扎在平江,红军演出队在本地经常举行演唱和教唱活动,而且从1929年9月起,湘鄂赣边境特委在平江山区主编的《工农兵》综合刊物上,还有创作刊登革命民歌。另外,客家民歌在连云、福寿、辜家洞等山区也流传很广,比如:“唱歌要唱广东歌,打锣要打清山锣。清山锣子咚咚匡,广东歌子很‘干抗’(好听)。”

  记者:平江民歌有哪些特色?

  方世洪:先从平江民歌的唱词上来说,大都是七字句五句体,在第五句点题。但是根据演唱的需要,也可以在中间加入一些衬词或是短衬句,比如“我的哥”“我的姐”“衣子哟”,使歌词构成六句体或是八句体,甚至九、十句。但是平江民歌的长短没有限制,短的两句也是一首歌,比如“汨江弯弯水长流,要把(个)红军唱千秋。”长的可以唱完一个长篇故事,一唱就是几百几千句,比如湘西的《哭嫁歌》从女儿出世唱到爹娘含辛茹苦将其养大,直到离开娘家,难舍难分,一一哭诉,催人泪下。

  记者:那民歌的伴奏呢?

  方世洪:民歌的伴奏,拿平江灯调来说,一般用二胡、唢呐和平江“抄台”(锣鼓)伴奏。曲调粗犷热烈、节奏明快,唱吹拉打结合得十分紧密。早年间的锣鼓都是请铜匠专门打造的,特制的大锣和“抛天锣”(小锣)音距相差16度,大钹与“抛天锣”音距相差8度。“抛天锣”敲打不是提在手上,而是打后抛向空中,发出“贝”——的响声,高尖清脆;大锣敲出“匡”——的声音,低沉粗厚;大钹打出的音是“噗”——,刚劲有力。合奏时,好像男女三重唱,配合刚好,气氛热烈。

  记者:所有的民歌在演唱时都有伴奏吗?

  方世洪:不是。像山歌就是平江县流行最广的一种无伴奏的民歌。山歌还可分为高腔山歌(“仄音山歌”“钻山龙”);数板山歌(“检板山歌”);平腔山歌;低音山歌(“妮妮腔”“哼歌子”);还有客家山歌这些。数板山歌和平腔山歌大都在山林田间演唱,所以风格辽阔,多有拖腔,速度较自由。一般是农民在山里地头边劳动边唱的,比如“十八后生不唱歌,阎王定期鬼来拖,好听山歌唱一个,一个割得两年禾”。低音山歌一般是在摘茶季节唱的,曲调柔和,拖音短,节奏感强,唱的内容大多和采茶有关,“五里采茶十里香,阳雀冇叫我先尝……”。而仄音山歌对嗓音要求就要高些,因为它高亢跳跃,音乐较宽,而且拖音较长,比如“半山啰下来呀呵呵,一条呀啊啊河哇呵,哇呵嗬呵……”。

  记者:平江民歌这些年的发展是怎样的?

  方世洪:平江民歌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解放前被禁唱,解放初期,党和政府提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所以有人逐渐开始创作新的作品并且演唱。改革开放以来,民歌创作增多,文化部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拨出经费,组织专人深入基层,抢救民歌。组织全县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数十余次,在小田村杜甫墓址组织的“诗歌吟唱会”,歌手观众就达一万多人。70年代末至2000年期间,先后有一些词、曲作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的被省广播、电视台录播,有的参加了大型的文艺汇演。尤其是2010年根据平江民歌素材编曲的大型灯戏《金凤凰》,在全省戏曲调演中获得金奖,其中音乐创作还获得单项奖。

  记者:今后,对于平江民歌和平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期望呢?

  方世洪:平江民歌在2010年也正式列入了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我希望在抢救、挖掘和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思考和探索如何把它们传承下去。要把它们传给后代子孙,毕竟这些是几百甚至几千前在我们当地形成并保留下来的艺术精髓,希望在若干年后还能有平江民歌、灯戏、影戏,希望我们能做好活态传承!

  采访后记:平江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对这片土地最完整的记录。今天,我们有责任传承文化,续写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编辑:刘敬敏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相关新闻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客户端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