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对话音乐人 > 正文

神奇的生态音乐艺术——靖州苗族歌鼟

2010-12-30 17:45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作者:陆通欢  吴启林

  在现代元素弥漫的当今社会,当流行歌曲、摇滚乐、现代舞和机器喧嚣在城市、乡村,有一种静如处子的优美、自然、淳朴的音乐艺术依然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就是古老而神奇的生态音乐——苗族歌鼟(tēng)……让人陶醉,为之留连忘返。

  这种音乐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锹里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苗族人民朴素心声和情绪的结晶体,是深层次的反映靖州锹里苗族生活、感情、习俗和智慧的音乐艺术。这种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征,充满着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靖州锹里苗族同胞世代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数千年来,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产生了这种独特的生态音乐艺术。迄今为止,2万多苗族同胞集中生活在240平方公里的原生态大山深处,是当地土著民族。苗族歌鼟产生于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土著民族,具有特殊的地域性。他们在生产、生活歌唱和交流中使用最原始的语言,后经社会变革后发展,融合了汉语因素,即苗族汉化的语言形式,当地叫酸话,是一种苗族的变种语言,既有原始苗语,又有汉语,在其它民族中非常罕见,具有语言的独特性。同时,歌鼟是一种多声部音乐艺术,它集茶歌、酒歌、饭歌、山歌、担水歌为一体,贯穿于苗民族各种生活之中;它与侗族大歌和其它民族的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区别,是同一地区多声部语言的典型代表,是藏在深山没有被外界所知的文化瑰宝。它的发现,否定了外国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语言的观点,改写了世界东方没有多声部民间音乐的历史,显而易见,靖州苗族歌鼟具有多声部语言的特性。其演唱旋律在不同的场所,使用不同的旋律(曲调),即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使用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等多种歌调;其它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在不同场所有不同的歌词而旋律不变,靖州苗族歌鼟却在词曲、旋律诸方面有突破,呈现鲜明独特性;并且在演唱时无需指挥和伴奏,就将所需演唱的词曲表现得恰到好处。一般由一人讲歌,明确唱歌内容,一人起歌,确定音调,然后大家一起和唱。演唱之中,突破了音程关系,大胆使用音乐禁区上的大二度,大二度在歌鼟当中运用巧妙、和谐自然,具有独特的演唱方式。歌鼟不仅地域、语言、声部、旋律、方式等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具有词、曲前后相扣的“鱼咬尾”似的穿插特点,由于靖州“锹里”苗族同胞没有文字,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传承历史等方面都依赖于歌鼟。因此,苗族歌鼟具有传承功能,是一种来源于大自然、高于大自然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聆听着这种美妙神奇的音乐,令人陶醉,使人产生忘却世俗、超越时空的感觉,是中国民歌中的阳春白雪。

  歌鼟主要流传在靖州县“锹里”地区,这里群山滴翠,奇峰耸峙,有着中国“原生态活化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苗族歌鼟文化之乡”之称,民族文化瑰宝——靖州苗族歌鼟就孕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据《靖州志》记载,道光年间,锹里地区(今三锹乡菜地村万才组)苗族姑娘潘学贵按当地习俗被迫嫁给她的舅父家为媳。因其表兄痴呆,两人没有感情,她忍受不了煎熬,向往自由和爱情。无奈之下,不幸将其丈夫误杀,结果打了三年官司。“亲家变冤家”,死者尸体三年不葬,命案震惊锹里24寨。1841年,经湖南省靖州府批准,24寨苗族侗寨头人分别集结于三个款场合款,废除舅霸姑婚,并立勒石碑为志。从此,打开靖州锹里苗族男女走向自由恋爱之门。男女青年通过“坐茶棚”、七月十四“赶歌场”和七月十五踩芦笙等活动,以歌传情,寻找如意伴侣。这是靖州苗族的一道历史印记。这类让人震撼的历史故事在苗乡山寨一说再说,大量的民族歌谣一唱再唱。比如:

  三月里听阳雀闪,四月里听画眉谈。

  阳雀催春尿美乃,画眉老大麻良仁。

  汉语是:

  三月得听阳雀叫,四月得听画眉谈。

  阳雀催春在树上,画眉山中来歇凉。

  这是苗族初探歌,苗族同胞的男青年试探青年女子的意思。曲调高亢、悠扬、和美,意境幽美、婉约、深邃。

  锹里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歌鼟在当地苗民中以口传方式流传。历史上对苗族歌鼟的文字记录难以查找,主要依靠的是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传方式。因此,苗族歌鼟的起源,后人难以考证。不过我们从《靖州乡土志》和大量民间故事、歌谣里面可以探出本源,并从当地民族音乐教师谢弟佩收集整理的《锹里歌》,当地的《苗侗情歌》,以及锹里流传的《订婚酒歌》、《六亲客问答》、《出门坐夜》等歌谣中领略出歌鼟的魅力。

  相传靖州苗族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唐尧时期的“三苗”以及商周时期的“荆禁”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三苗”时期由于不断遭到尧、舜、禹的进攻,苗民被迫逃至湖南、湖北、江西等崇山峻岭之中,被称为南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苗民迁至人烟罕见的武陵山区。在汉代,大部分苗族聚居在今天的湘、鄂、川、黔毗邻的武陵郡,被统治者称为“武陵蛮”。至东汉时期被称为“五溪蛮”。后因东汉和西晋王朝多次出兵进剿,苗族先民大量遭到屠杀,不少苗民向西南流徙。唐宋时期,有一部分苗民先祖从江西和洞庭湖迁至湖南西部的靖州、绥宁、城步等县。至“五代”时期,苗人潘金盛成为“飞山蛮首领”,成为“锹里”苗族的开山鼻祖。

  靖州在唐虞夏商为“荆州西南要服地”。崇宁二年,杨晟臻纳土贡,改曰靖州(《靖州志》)。1988年,考古专家在靖州县新厂斗蓬坡发现并考证,新厂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距今4000~5000年。说明靖州自古以来有苗民居住。苗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在生产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民族文化。

  据《靖州志》“歌鼟鸿古,曲变竹枝,咏土风、陈古迹,声绰约、浪漫、旷达”的记载,可以探究苗族歌鼟的源远流长和音乐的美妙。

  在锹里苗乡山寨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相传,张郎刘妹以木叶传情,禾筒声为媒喜结良缘。传有“田生田宝编歌唱,一班留下一班来”等歌谣。

  观音岩的大石头,年代久了也会烂。

  三凤山的楠木树,日子长了也会朽。

  春兰成山的爱情啊,风吹雨打最长久。

  这支苗族歌谣里说的是一对苗族男女自由相恋的故事:

  很久以前,苗乡山寨,有一个名叫春兰的苗家姑娘,能歌善舞,十分漂亮,远近闻名,很多人约她玩路子、唱山歌。她的山歌唱得很动听。鸟儿也停止鸣叫,躲在树上聆听她美丽的歌声。有一次,她上山打猪菜,一边忘情地轻吟着歌声,忘了看路,摔了一跤,跌到山洞里去了,摔得骨酸筋麻,爬不上来。她大喊救命,天都快黑了,都无人听见。这时,有个苗族后生过路,听到洞里有人呼救,顺着呼救的声音寻去,发现一个姑娘掉在洞里。后生忙找来藤子,将树藤一头捆在杉树下,一头丢下洞去,顺着藤子下到洞里,把正在哭泣的姑娘背着爬上来。二人相见大吃一惊。春兰心想:救我的人竟是这样一个标致的后生,我过去在歌场和山上唱歌,怎么没见过呢?她对这个后生暗暗惊喜。这个叫成山的后生也对眼前美丽的姑娘动心了:脸蛋像三月桃花,眼睛像诱人的葡萄,加上迷人的身材,真是太美了。双方的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可又不好意思表明心迹,临别时,姑娘唱起了苗家山歌:

  多谢你啊后生哥,多谢你啊来救我。

  你家住在哪山窝,山前流过哪条河?

  请你快快跟我讲,我来编唱一支歌。

  成山转头,痴情望着她,用手向对面坡一指说:“我家住在东山窝。”

  你家住在那边山,我家住在河这边。

  高山河水本相连,姣遇哥哥逢甘泉。

  几时得到哥家去,吃口凉水心也甜。

  姑娘望着成山,见他手足无措,傻呆懵想,暗自发笑:真是一根笨木头。她就又唱道:

  斑鸠唱歌斑鸠听,金鸡过坡金鸡跟。

  秋冬共个草窝窝,春夏飞来共树林。

  哥姣相伴在一起,你有意来我有情。

  成山听了,喜得心头直跳,立马应唱:

  郎家住在高山岭,门敞风大实在冷。

  高山岭上无良田,苦菜蕨粑度日月。

  你姣本是一枝花,怎肯嫁给穷人家?

  姑娘一听,立刻表白:

  有心跟郎不嫌穷,只要你我情意浓。

  夫妻恩爱白头老,有吃无吃过光阴。

  成山与春兰姑娘从此以后相亲相爱,过着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生活。

  像这样的民间故事、传说不胜枚举。数千年来,靖州锹里这样的歌曲承载着交流、传情等多方面的功能。锹里还没有学堂时,苗民无人识字。生产、生活中记事以各种符号或实物代替,记歌编歌只能靠口头传承。自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年),“锹里”凤冲有了第一所学堂,苗族地区出现一批既懂苗歌又识汉文的苗族文人。这种双重身份的苗族文人承担用汉字记录苗族歌鼟的重任。

  靖州的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在长期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鼟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喜庆宴席中宾主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

  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千百年来,这个勤劳纯朴、爽朗豪放、以饭养歌、以歌养心的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单纯生活,使他们模仿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以及在生产劳动、狩猎中发出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创造了民族特色的歌鼟,形成优美的旋律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成了他们生息纪事、人际情感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

  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人高手,不会唱歌的男子要想博得会唱歌的姑娘的芳心,那比登天还难。相反,如果你想在苗乡找两个能够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他们把唱歌和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表达的方式。歌唱中,养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靖州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分为:茶歌、酒歌、担水歌、饭歌和三歌。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声同和。

  茶歌、酒歌是苗族人民唱茶、饮酒时所唱的歌谣。苗族人民生性豪爽、热情好客。用歌声相互祝贺、相互夸赞,表明结交之诚,抒发敬爱之意。大多群体对唱,并带有赛歌性质。和声以半协和声为主,和歌时腔调多变且有规律,可唱出多个声部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山歌,也称“情歌”,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玩山”谈情说爱、交流感情对唱的歌种。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的场所,叫做“茶棚”。每逢农历戊日,苗家姑娘便穿新戴银,三三两两对歌。男女各坐一方,形式有唱有和,韵律有起有落,节拍有快有慢。茶棚对歌达到高潮时,闹声、笑声、掌声连成一片,一派幸福喜悦的情景。经过初次会歌后,男女青年还要多次相约,姑娘、小伙会互赠信物,私定终身。

  苗族男女青年把对歌点选在百花盛开的草坪里、垂柳依依的小溪旁、古树参天的山林里。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青年男女先后来到对歌地点,成双结对地唱山歌。有时叔伯、哥嫂也来“茶棚”和“玩山”对歌,苗族男女青年有时还用木叶来伴奏,更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苗族山歌内容最为丰富,除了用歌声来“问姓”、“讨花带”表达爱慕之意、追恋之情外,山歌歌唱时,低声部先起歌,中、高声部后进入,歌声悠扬婉转,韵律优美,属于复乐段。多声部相互交替,有极强的音乐动感。

  担水歌是苗族男女青年结婚的第二天,新娘到井边担水过程中所唱的歌曲。担水时,新郎前去,新娘在伴娘和后生的陪同下,挑着水桶,唱着“担水歌”缓缓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回头,尽情表达追慕之情。

  三歌又叫三音歌。苗家有“立夏不唱歌,庄稼长不活”的俗语。按当地风俗,立夏这天,苗族男女青年便要成群结队走村串寨对歌,大家聚集饮酒吃饭时,照样要唱茶歌、酒歌和饭歌。兴致达到高潮时,还要合唱“三音歌”,一唱一合,往往唱至天明。这种歌由茶歌、酒歌和山歌三种歌曲的音乐片断组合而成。歌唱时,声部对比性强,变化自如。三种曲调相互呼应,跌宕起伏;旋律优美、和声别致、连接自然,展现出强劲的魅力。

  歌鼟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无论是什么歌调,苗族歌鼟歌词大多为七言四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到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靖州苗族歌鼟的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酸话),演唱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于侗族和汉族民歌,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跟进,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演唱方式一般由一人讲歌,明确所唱的歌词内容,再由一人起歌,确定音调,然后大家一起和唱。歌词在不同场合,信手拈来,内容丰富多彩、趣味幽默。歌师在这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讲词定曲,即兴而作。

  总之,靖州苗族歌鼟博大精深,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多人多声形成和曲,其唱法和内容独一无二,让人陶醉。歌声之优美,内容之丰富,词意之哲理,充满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目前,研究靖州苗族歌鼟的当地专家级音乐教师谢弟佩、副研究员向开金老师、土生土长的歌师吴道明、龙景平等一大批相关人士都在潜心研究、教授、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将其引进学校课堂。让苗族歌鼟音乐艺术不断地薪火相传,再展无穷魅力,在世界民族音乐艺术的舞台迸发璀璨的光辉。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王德成

猜你喜欢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