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泉州9月25日消息 23日,泉州市惠安县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集中采访活动,展现当地特色乡村振兴路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成效。在实地走访中,采访团目睹了当地丰饶的田园风光,见证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切身感受到惠安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当地农民正在采收胡萝卜(央广网发 林水坤摄)

一村一品 联动打造“田园综合体”

秋分时节,汽车行驶在惠安城西新区的黄塘溪沿线,阳光穿透云层,化成了斑驳跳跃的光影,将一片片农田映衬得格外喜人。而这,只是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一小部分。

据介绍,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主要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以“风情惠安”为主线,策划打通从惠安笔架山到泉州洛阳桥的沿溪田园风光和生态走廊,涉及紫山、黄塘两个乡镇12个行政村,总规划面积16.1平方公里。项目规划通过流转4300亩良田,引入规模农业和精品农业,对标国际级田园综合体,融入第一、二、三产业,打造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幅秀美活力的乡村新图景正渐次展开。

一户一宅 人居环境、村庄面貌双提升

在惠安,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走进距离惠安县城区约16公里的东岭镇许山头村(又名“东山村”),这里的村民自住小区试点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据东岭镇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原许山头村村主任)许钦山介绍说,为解决农村宅基地紧缺与群众住房刚需的矛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庄治理水平,许山头村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新办法,进一步盘活闲散地、空宅基、危旧房、废池塘等“沉睡的资源”,创新“组织自筹、集体自建、村民自住”的村民自住小区模式,摸索出一条村民“户有所居”新路径。

近年来,许山头村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引进扶贫基地、蔬菜基地等项目,发展石材、制香、包装鞋服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800余人,村财年均创收56万元,实现从“市定扶贫村”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创建村”等先进典型的华丽蜕变。

一颗匠心酿鱼露 乡村振兴领“露”人

从许山头村向东行驶约14公里,便到了小岞镇的惠岞三角鱼露文创馆。走进馆内,一股浓浓的鱼露香便扑鼻而来。再往里走,馆内左侧是12个2米深的石头发酵池,呈“田”字结构,这便是三角鱼露的发酵区。

露天晾晒场(央广网发 汪惠萍摄)

文创馆大门正对面是露天晾晒场,摆放着近百个大水缸,缸内装着发酵的鱼露,从里到外散发着古早工艺的气息。“三角鱼在发酵池发酵到一定时间,需从发酵池转移到露天晒场,再通过太阳光自然照射,这样既能加快鱼露的发酵速度,也能更好地保存鱼露的营养价值。”惠岞三角鱼露文创馆创办人康勇坤介绍道。

康勇坤是惠安人,原任教于江西科技学院,是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为传承小岞鱼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他毅然辞去了大学老师的工作,返乡创业。现在的他,是惠岞三角鱼露第四代传承人。

从大学教师到下海创业者,从书香课堂到海味车间,从最初跟在父母身边加工鱼露的小帮手到一步步做大做强鱼露传统手工特产的传承人,康勇坤带着对家乡的情怀而来,也将带着这份情怀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汪惠萍 林颖杰)

编辑:罗晓英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