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9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镇江。

(《古运回望图》镇江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明清以后,镇江商品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水运具有货运量大、费用低的优势,经此水路运转的商品流通范围更广,遍及全国,并开辟了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的对外贸易。经镇江转输的商品有:南方的各种商品,比如麻织品、茶叶、笔墨纸张、柚油、木材、水果等;北方的枣、柿饼、胡桃、芝麻、麻油等,其中大宗商品以粮食、丝织品为主。镇江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和发展了许多街市。元代形成了三大市:米市、菜市和马市;明清形成了南门街、五条街、机关报河街、打索街、梳儿街、篾篮巷、柴炭巷、胭脂巷、醋巷、鱼巷、剪子巷、棒锤巷、酒巴海街、粮米仓街,都是当时颇有规模的市场所在;城外的鲇鱼套街更是重要的木材集散中心,明朝时期被称为“江南木业早期鼻祖”。众多街市星罗棋布、交易繁忙,或坐落于通衢大道,或分布于运河沿线。《马克波罗游记》这样描述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他们织造丝绸。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商贸运输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活跃。手工业规模日增,特别是造船、冶炼和丝织十分兴旺,嘉定十五年(1222年),镇江知府赵善汀“教浮水军五百人,又制多浆船五百艘,无论风势逆顺,捷疾如飞。赤鸟、白鹅两大船载人2000余人。明清造船业新发展,能造战船、驿船、粮船、商船。郑和船多于此地造。”造船业带动相关产业,如缆索、桐油、铁钉、木材加工等行业的发展。

丝绸业在唐朝已闻名,之后不断发展。唐长庆年间镇江每年进贡特殊丝织品六种,仅次于越州和宣州,居全国第三。北宋在此设立织罗务,专事丝织品督造,每年进贡御花罗一万匹,于当时规模算很大。元代镇江设有染局,生帛局等官司营丝织品部门,至顺年间能够每年生产9900匹,产量居全国之首。到清代,镇江已出现拥有千台织机、三四千工人的大型手工工厂,民间丝织也成倍增长。丝织业鼎盛一时。镇江其他手工业如印刷、毡袜、酿酒、制醋、大理石等也多有发展。

焦山,坐落于镇江东北部的大江中,高71米,周2000余米,占地面积570多亩。因满山苍翠,宛若一片碧天,浮于江中,故又名浮玉山。所以有诗云:金山名胜闻天下,看到焦山更不同。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焦山原名樵山,还有谯山,狮子山,双峰山等名。因东汉末年处士焦光曾隐居于此,后人将名定为焦山。远望焦山,只见满山树木葱茏,寺亭楼阁掩映于荫云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说。

相对于金山,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则小巧玲珑;焦山以碧翠的竹木取胜,金山则以辉煌的塔寺建筑称长。自古就有“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北固山位于城侧江边,高53米,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古代北固山为游人称道,有“京口第一山”的美称。又因山陡且立于长江之畔,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

1400多年前,梁武帝登临北固山,赞其形胜,改固为顾,故北固山又称北顾山。北固山由前、中、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风景最佳,甘露寺建在峰顶。“控楚负吴,襟山带江”,雄壮险要。

北固山顶清晖亭旁,有一座铁塔,建成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初建时九级,明万历年海啸,毁去上部七层,重修时改为七级,清光绪年间遭雷击,毁去上部五层,残存宋代原铸须弥座和一、二两级。甘露寺,始建于东吴初期,但当时建在山下。唐宝历(825-826)年间,润州刺史李德裕布施宅地,将甘露寺移至山上。后来,甘露寺几经兴废,现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镇江理察黄祖络筹款修建的。正中寺门高悬“古甘露寺”的匾额。寺里边有一排房子,面积约百平方米,清幽典雅,古色古香。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多景楼,在甘露寺背后,北临长江,画梁飞檐楼阁。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长江中下游的三座名楼。相传是三国时期孙夫人的梳妆台旧址,俗称梳妆楼。建于唐代,楼取名唐朝宰相李德裕“多景悬窗牖”的诗意。“百年戎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宋元以来,许多名士登此楼,赋诗篇。宋大诗人曾巩《甘露寺多景楼》中写道: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金山寺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东晋明帝时,距今1600多年,原名泽心寺,后称龙游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改名江天禅寺。寺宇依山叠建,把山体包住,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中有一宝塔,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名为慈寿塔。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金山,海拔43.7米,外形像一只金鳌,漂浮于长江中,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闻名于世。金山是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水陆法会,亦叫水陆道场,形成于汉代,宋广为流传,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盛会,其主要内容是礼佛教忏、诵经设斋、超度亡灵。

镇江临长江,造船业自古发达。宋代时,已能造战舰、马船等,明清时造船业又有新的发展,战舰、驿船、粮船等都能建造。

造船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缆索、桐油、铁木业等相关行业的连锁效应,冶炼、丝绸业等曾兴旺一时。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