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正阳门篇鉴赏
 

  正阳门-作用

  正阳门俗称“前门”,位于内城中段中央,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高达九丈为内城城门之首,是皇家车轿出入之地。

 

图为《京门九衢图》-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参观指导长卷留影
 

  正阳门地标 1 -金鱼池

  崇文区天坛之北,因金代大兴土木取土烧砖,窑坑积水后形成许多池塘,后世称做“鱼藻池”。养鱼人因地制宜,筑塘坝,蓄水养鱼,养金鱼行业随之兴起。这里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饲养金鱼之地。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正阳门篇鉴赏
 

  正阳门地标 2 -老天桥

  历史上的老天桥市场极为繁华,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民间艺人卖艺为生,各显其能,说演弹唱,武术气功,变戏法的、耍蝈蝈的、卖花鸟鱼虫的、卖古玩字画和风筝的,都是北京人喜爱的玩意儿。老天桥不仅是平民百姓娱乐玩耍的场所,一些达官显贵也经常来这里凑热闹。当时的老天桥有着“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说法。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正阳门地标 3 -珠市口

  珠市口是元、明两代的生猪交易市场所在地,原来被叫做“猪市”。自元代以后,将“猪”字雅化为“珠”。珠市口从此得名至今。清代时,北京前门至珠市口、天桥一带集市很多,煤市、珠宝市、钱市、粮市、铺陈市、肉市、果子市、布市、鱼市、猪市等不一而足,地名大多沿用至今。昔日的珠市口汇集了众多富商巨贾,酒榭歌楼,金绮珠玉,一度成为京城最为繁盛的地方之一。同时,珠市口往南直至天桥也是北京穷汉、零工、民间艺人们聚集的地方。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正阳门篇鉴赏
 

  正阳门地标 4 -鲜鱼口

  旧称“鲜鱼口”、“鲜鱼巷”,这里紧靠三里河,有渔民打鱼,这儿才逐渐形成卖活鱼的集市。清代中期,发展成著名的商业街。传说以前串胡同叫卖的很多,有一个提着竹篮卖麻酱烧饼和咸鱼的老头在鲜鱼口里边走边叫卖,“咸(鲜)鱼大火烧”。结果,第二天鲜鱼口就着了一把大火,烧了半条街。人们便说,这场火是那个卖咸鱼火烧的老头喊出来的。当然这只是玩笑。其实早年鲜鱼口的名声比对面的大栅栏要响。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正阳门 4 -正阳石马
 

  正阳门有“正阳石马”一景。原来,在正阳门箭楼与五牌楼之间的西河沿河道中,有一石马,横于河中。这石马长约两米,高一米多。据说,北京城的子午线之中的“午”,说的就是它。“午”,就是十二属相中的“马”。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正阳门地标 5 -正阳关帝

  正阳门历史上有太多的掌故。“正阳关帝”的故事道出了“灵签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的民俗,崇尚正阳关帝,凝聚着中国人求公正、讲信义的传统美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正阳门城楼、箭楼的门楼毁于炮火,次年慈禧出逃后回北京时,命令“扎棚匠”在城楼上搭起“假牌楼”,以保皇家面子。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正阳门地标 6 -正阳关帝

  传说明朝建筑正阳门箭楼时,永乐皇帝前来视察,发现正阳门箭楼的楼顶并未如他所期望的那样高大壮观,于是"龙颜大怒",限期一个月将正阳门箭楼的楼顶改建得高大气派,否则予以治罪。工匠们殚思竭虑却无计可施,无比惶恐地面对将被治罪的后果。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正阳门篇鉴赏

  有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木匠前来乞求工匠们为他的咸菜加点盐。此后数日,他不断地前来请求工匠们给他的咸菜添“盐”。终于有个工匠受到了启发,添“盐”不就是为楼顶添“檐”的意思吗?按照这个思路,工匠们为正阳门箭楼的楼顶添加了一周飞檐,使得箭楼的楼顶变得高大华贵,并使整个正阳门箭楼的整体规模显得巍峨壮丽。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永乐皇帝见之,惊为神来之笔,不禁龙颜大悦。工匠们满怀感激地前去寻找那位老木匠,却遍寻不得,这才悟出那位老木匠必定是木工神仙鲁班先师显灵前来点化他们,帮助他们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正阳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