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西直门

  孙轶青题

  咏 西 直 门 [清]王士祯

  都城负太行,勃碣地形古。

  城西富流水,磬析颇参伍。

|西直门-作用

  西直门位于内城西墙。形制与阜成门大体相同。西直门在元代时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姊妹门,明清时为京师内城九门之一。那时的北京城里皇家用水,都取自西郊玉泉山,因为它在京城九门当中,为运水进城的唯一通道,所以俗称西直门为“水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西直门篇鉴赏

|西直门-由来

  西直门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营建新城时开始建造的,在元朝时西直门被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刘秉忠为西直门总设计师,郭守敬负责水源方面的设计,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帝王之都的理想布局设计建造,至元二十二年完成。

图为《京门九衢图》-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等专家创作研讨中图片

|西直门历史

  元代和义门城门北侧设有水关,郭守敬引白浮泉水经翁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入水关汇入城内积水潭。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和义门改称“西直门”。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九门城楼,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修建时利用和义门原有门洞,将原瓮城包在新建的瓮城之中。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清代城门基本沿袭明制,在营建圆明园、畅春园等西郊园林时,西直门是必经之路,故多次对西直门及城外官道维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颐和园及西直门外道路时,又对城门进行全面修缮,后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未及完工即告中断。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1950年西直门城楼、箭楼及瓮城曾修缮。1969年修建环线地铁时将西直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箭楼下发现埋在地下的元朝和义门瓮城门,现原址现已辟建为路。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西直门篇鉴赏?

|西直门结构

  西直门城楼台基底宽40.9米,城台顶进深24米,城台高10.75米,内侧券门高8.46米,外侧券门高6.3米。城台内侧左、右马道宽5米,城楼面阔五间,连廊面宽32米,进深三间,连廊通进深15.6米,城楼连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为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宽68米,瓮城南侧辟券门,券门上建闸楼,东北角建关帝庙。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明正统元年(1436年)新修的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均采用山东临清烧制的特大城砖。门楼通高34.41米(包括楼台),为3层飞檐歇山式建筑,柱、门、窗皆为朱红色,檐下的梁枋上饰以蓝、绿两色图案,顶部为绿色琉璃瓦,饰有望兽及脊兽。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在门楼台下部正中与城垣墙身垂直方向,辟有券顶式城门洞,因沿袭和义门之制,较内城其他门洞低。装有向内开启的城门一合,用福山寿海5面包锭铁钉固定。城门正前方为一重檐歇山顶箭楼,西、南、北3侧共有箭窗82孔。箭楼西侧面阔7间,内侧底座面阔5间,通高30米,俯视呈“凸”型。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瓮城连接城楼与箭楼,为东西62米、南北68米的方形。西北角设有瓮城庙。在瓮城南墙辟有一瓮城门。与城门方向成曲尺型,以利屏蔽城门。上方有一座单檐硬山谯楼有两层12个窗,又称瓮城门楼。城外护城河木桥改为石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西直门篇鉴赏?

|西直门风情-西门折柳

  西直门外长河沿岸,垂柳成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每年清明过后,草色青青花盛开,亲朋好友相邀互携,到西直门外长河畔春游,临别时依依不舍,折柳相赠。久之,形成了“西门折柳”的说法儿。当盛春时,城中仕女云集,当官的、舞文弄墨的,没有不到这里游览的。人们称此地为“小似钱塘西湖”。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西直门盛景 1 -西直水纹

  在西直门的瓮城门洞中嵌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它是西直门功用的标志,也是京城九门一绝,称“西直水纹”一景。传说西直门城门昼夜不关,因为北京城里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一时一刻离不开生活用水。不是城里没有水井,可那井水大多是苦水,有所谓“苦海幽州”一说嘛。玉泉山的水,清冽甘甜,曾被乾隆帝誉为“天下第一泉”,那是紫禁城皇家的日常专供。从玉泉山来的人推驴拉的运水车,都有皇上签发的特别通行证,车头插着一面杏黄小旗,一路飘飘展展,浩浩荡荡,昼夜不停地进出西直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创作资料用图

|西直门盛景 2 -蓟门烟树

  “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碑竖立在元代土城遗址上。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做战国蓟门旧址,元代称做“蓟门飞雨”,明时始称“蓟门烟树”。传说门外有两个大土堆,“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因此得名。僧帽形碑首,刻雷纹。方形碑座,碑的阳面为乾隆帝手书“蓟门烟树”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题七律诗。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 西直门篇鉴赏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 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