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苏州。

(《古运回望图》苏州段运河,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苏州是文化味很浓的文化古城!虎丘塔是苏州的标志。虎丘被称为吴中第一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这是一座突兀于一片平原上的山丘,高度为30多米,占地面积约300多亩。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东部海岸线上一个海湾,虎丘是由火山爆发而产生的灼热岩浆堆积而成的小岛,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所以古时一度称之为海涌山或海涌峰。久而久之,海陆变迁,海涌峰就变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

海涌峰被称为虎丘,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吴楚,重用孙武和伍子胥,“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于公元前514年始建阖闾大城,后成为东南的一个大都会,也使吴国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496年,吴王趁越王允常(也就是那位卧薪尝胆、不惜以食夫差粪便骗取其信任、从而得以逃脱重镇越国的勾践的老爹)去世、举国治丧之机,亲自率兵攻打越国。但阖闾太低估了新任皇帝勾践的能力,因骄傲轻敌,中了越国埋伏,受伤返师途中在嘉兴去世,尸体被运回海涌山安葬。关于这段历史,在唐代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发五郡之人作坟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史记》云,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之后,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仇雪恨,亲自率兵攻打越国,在太湖中的夫椒山大败越军,生擒越王勾践,然后将其夫妇两人囚禁于虎丘,他们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斜塔。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倾斜角为2度48分。偏斜的原因,是塔基坚度不均匀引起的,因为这塔是建在阖闾的坟土堆上,地基比较松软,而塔身则重约6千多吨,再加上地下水、地表面雨雪渗透等自然因素影响,塔身自元代开始向东北倾斜,至今斜成了这样子。虎丘斜塔与中国其他任一处名胜古迹比,绝就绝在它的斜,一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在没法修正它、它也不致于一年半载就倒的情况下,姑且先欣赏这种斜点,也未必不是一种独到的美!而且这种斜,也很能开启人的想象力,比如我站在塔下就想:人死后躯体会腐烂,人死后灵魂也未必会永远年轻,比如这塔下的老阖闾,他的灵魂是否也在日益承托不住这耸立的宝塔里了呢?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比如,阖闾没准在阴间里也是皇帝,可稳坐了几百年后,自元代起龙位就有些动摇了,以致于把塔都摇斜了呢?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虎丘庙会自古至今,从没间断过。我们那天所看的内容,其实也很传统,大致分为几个项目: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耍狮子、扭秧歌、锣鼓、硬功、软功、武术、魔术、长鞭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节目:一是高跷,二是对顶唢呐。普通的高跷表演就不说啦,单就讲那种脚踩两米高高跷的表演吧,他们不但能自如地翻跟头、旋转,还能人脖子上骑人,胳肢窝里夹人,然后一齐旋转,那种长袖飘飘的凌空感觉,真叫玄、真叫刺激,真算得上是中国人的绝活!再说那两个吹对顶唢呐的吧,一人倒立在另一人头顶上,两个脑袋瓜子相顶,一个吹笙、一个吹唢呐,竟然能脸不红、气不喘地吹上一长段豫剧《抬花轿》!

盘门是春秋吴国建都时八座城门之一,最初叫蟠门。门上有蟠龙,表示吴国能够镇压越国。由于水陆两门萦回交错,后来改称盘门。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盘门三景,即盘门、瑞光塔和吴门桥,虽然处在苏州的一角,但盘门的历史,却可以了解苏州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派伍子胥选址建城。经过大量的勘探工作,伍子胥选定了盘门一地,因为此处在太湖水系中形似水中荷叶,四周的水淹不进来,最适宜建城,于是把原来三里大的小城扩建到四十七里的大城。虽然在历代战火中两毁两建,但古城骨架未变,盘门的位置也大体未变。

盘门的水门,分为前后两道。内城门原设水闸及栅门,随时可以绞关石启闭,不仅能作军事防御,又能控制水位。水门外门宽约7.9米,高约7.8米,深约3.9米;水门内门宽约8.9米,高约5.3米,深约12.3米。内外两重水门,全用花岗石构筑,四根粗大的石柱,立于石块堆砌的基础上支撑着拱顶,形成高大的城门洞。可容两船交会通过。盘门的水陆城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盘门的陆门,分为两重,外门较小,宽约2.6米,高约2.7米,深约6.3米,城门全用花岗石——即苏州人所说的金钢石砌成。内门宽约4.2米,高约5.3米,深约1.3米。城门用城砖砌筑。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作放闸之用。一旦陆门关闭,水门下闸,敌军纵有铁甲万千,也将在城下却步。陆门外门内原尚有一道城门,五十年代拆除。

苏州自古水道纵横,桥梁繁盛,白居易有诗云:“绿浅东西南北水,江拦三百九十桥。”可见苏州的桥多闻名!但像吴让桥这样气质非凡的并不多见。

吴门桥,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显得庄重、端丽。桥孔高大,木器厂船可扬帆穿过。吴门桥上,曾印过白居易、范大成、范仲淹等文人学士的足迹,南宋抗金的韩世忠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等武将名家,也曾伫立过吴门桥头。临近盘门和吴桥的瑞光塔,是三国时代孙权所建,砖砌塔身,耸立云天,八面迎风。特别是曙光普照的早晨,万道霞光争先映到塔身上,瑞光塔由此而得名。(完,敬请期待下期)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