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系统记录非遗资源,大力推动活态传承,宣传展示活动持续不断……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颁布实施10周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简称《条例》)实施2周年之时,回顾总结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市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依托首都资源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构建非遗保护传承的“北京样本”。北京非遗保护体系持续健全,活态传承生机勃勃,努力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作用,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北京经验”。

  健全非遗保护长效机制

  “《非遗法》的颁布实施,为全面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条例》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北京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与非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障下,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效显著。”谈及10年来北京的非遗保护工作,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道出了自身的体会和感受。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贯彻落实《非遗法》,健全非遗长效保护机制,完善与《条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并按照《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的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的要求,北京市出台并实施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和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旨在形成以《条例》为基础、“非遗项目—传承人群—保护实体—宣传展示”等内容全覆盖的配套政策,支撑完善非遗保护工作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健全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市有1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49人。

  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自强说,得益于《非遗法》和《条例》的实施,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时,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极大助力。公司成立了刘更生京作非遗大师工作室,建立1351“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机制;建立非遗技艺影像素材库,通过访谈和录制,抢救性地挖掘和保存老匠师们的宝贵技艺;通过对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2020年龙顺成西三旗非遗传承基地被评为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公司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工厂游等非遗传播活动,积极参与业内博览会,举办京作文化节,致力于京作非遗的传播与弘扬。今后,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师徒传承梯队建设,补充第六代传承人梯队,筹备第七代传承人传承计划;建立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系统归纳整理龙顺成及京作技艺历史沿革,并对外开放展示。公司也将成立鲁班学堂,传授简单榫卯结构制作技艺,为广大木作文化爱好者提供平台……

  “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恰好今年也是第10个年头。”海淀区非遗项目京西皮影戏传承人、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院长王熙说,“10年来,我和团队都感受到了《非遗法》和《条例》实施后带来的变化。比如,非遗技艺传承需要合适的场馆,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委区政府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帮助我们解决了场馆问题,使传承人团队稳定下来,皮影技艺得以沉淀。再如,我们每年也可以参加一些政府采购社会服务项目的投标,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能获得一定补贴,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系统保存记录非遗资源

  组织编撰北京非遗丛书,编辑出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30册),完成《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撰;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开展48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视频成果500余小时,收集资料1.1万余份,整理口述文字稿370余万字;抢救性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目前已征集到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作品321件……这些资料及数字,诠释着北京市近年来注重系统调查、保存记录非遗资源这个基础工作,并取得多项成果。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继续调查非遗现状,摸查其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整理,不断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

  非遗保护单位也纷纷建立非遗数据库。如,有着350余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文化遗产丰厚,目前拥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化传承中心主任乐拯说,北京同仁堂参加了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在前期大量的资源采集、整理、确认基础上,完成基本情况、历史渊源、供奉御药、制药文化、诚信文化、医药结合、品牌保护、师承教育及其他共9类819条数据。

  分布在北京多处的非遗展示馆、体验馆,集艺术品收藏、展览、技艺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体验、社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收集、记录了北京丰富的非遗资源,还是北京亮丽的非遗名片。如,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京彩瓷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等,这些非遗主题场馆,风格多样,各具特色,越来越引人关注。

  全聚德展览馆是餐饮行业首家企业展览馆,布展面积现有1000平方米。这个凝聚着全聚德150多年历史精华的“老店新馆”,通过老报刊杂志、书籍、老照片等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共计500多件展品,将全聚德品牌的发展历程呈现给观众。全聚德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李东说,全聚德集团拥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集团很重视传统技艺的挖掘整理和完善传承谱系,通过拍摄纪录片、搜集历史图片、采访老技师形成音像口述资料等多种形式建立影像档案。全聚德展览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者数万人次。他还表示,今后要不断升级展览馆的展陈,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书新说,为宣传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在王府井旗舰店二层开设了茶馆并创建了MINI茶文化博物馆,利用微缩模型与实物陈列相结合的形式,将中国茶的历史、吴裕泰企业发展史、花茶非遗技艺等展现在人们眼前,使用手机扫玻璃上面的二维码,即可获得语音导览、图片及文字相结合的介绍内容,现场还有茶艺表演,给参观者带来听觉、视觉、味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吴裕泰前门旗舰店二层开设了DIY制作茶体验课程,定期举办茶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受广大受众喜爱。未来5年,吴裕泰还将继续收集各类重要文献,对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进行宣传片拍摄与资料整理,建立吴裕泰茉莉花茶资料库。

  6月9日,石景山区非遗中心举行开放启动仪式,并举办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韵大鼓(少白派)专场演出。非遗中心由非遗展厅、非遗技艺传习室、临展厅、直播间等功能厅室组成,将常年开展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技艺传习互动体验等活动。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黄杰表示,非遗中心的开放给石景山区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让群众接触并感受非遗活态传承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同时吸引更多社会人士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营造出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6月10日,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朝阳区非遗中心有1万多件展品,此次展览从中优选约1000件展出。朝阳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7个,参加此次首展的有70余个项目。负责朝阳区非遗中心筹备工作的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说:“非遗中心与周边的萧太后河展览馆、豆各庄乡情博物馆、垡头地区文化中心、焦化厂文化园区、锦龙文化创意园等文化场所组成博物馆群落,形成新的文化景观。未来将为传承人搭建技艺传习的平台,并打造为朝阳区非遗保护传承、网红打卡、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真正做到服务群众。”

  推动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

  非遗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北京市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践行“在提高中保护”“走进现代生活”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从多个层面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如,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北京组织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开展系列民俗文化活动。

  北京认定了15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所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3个北京市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

  北京也积极拓展非遗市场化保护途径,推动“非遗+消费”。2020年组织70余家非遗老字号举办“京城非遗惠民消费季”活动,为大众构建百年非遗老字号的“云逛街”模式,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线上直播50余场次。

  在推动“非遗+金融”方面,北京推出全国首张非遗传承人专属银行卡和首套非遗主题银行卡,办卡20多万张。为了推动“非遗+旅游”,北京的非遗主题商品多次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全市推出近50条非遗主题游线路,南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等线路成为经典,深受欢迎;策划组织的“中国文化名片”——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首批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钟连盛说,曾为皇家宫廷独享600余年的景泰蓝,如今既在国际交往中作为国礼传递友谊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国礼景泰蓝“盛世欢歌”大瓶、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送给各国首脑的国礼景泰蓝“四海升平”赏瓶等;也能在场馆里做大型景泰蓝装饰工程,如在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主会场集贤厅进行室内设计等;还可利用新型无铅釉料开发茶叶罐、纸巾盒、果盘、笔筒等日常生活用品。

  非遗保护是活态的传承,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人的传承,既要支持传承人延续传承活动,也要发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特别是要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展示、教育和传播。自2016年北京市试点实施研培计划以来,委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8所院校,举办京津冀戏曲传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北京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燕京八绝”研修班、长城文化带戏曲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等研修和培训班46个,培训全国各地、各民族传承人群学员1140余人,涉及金石篆刻、玉雕、雕漆技艺、京绣、剪纸、景泰蓝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昆曲、京剧、评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举办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联展。每年市财政分别向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培训基地和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等予以补助或奖励。

  “近年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等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给予了支持。目前我们已拥有一支30多人组成的高技能人才传承队伍,开展了多项花丝镶嵌主题文化传承活动。其中,进校园活动培训学生300人次以上,成为通州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及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我们还和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联合创建了非遗技艺传承(花丝镶嵌)产业学院。”北京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董事长常留海说。

  “我们整理恢复了已经失传的京西皮影经典剧目《打口袋》《混元盒》,创作了40多部富有时代精神的皮影剧目,10年来演出超过1万场次,影响人群超过100万人。同时,我们还聚焦社会热点题材,创作了‘垃圾分类’主题皮影戏、12部战疫主题皮影戏短视频。这些传承活动,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心,也凸显了非遗的社会价值。”王熙说,自2009年开始,他们持续开展“皮影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超过800场次,与学校结对子,建立了30多个少儿皮影剧社,使皮影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亮点。

  扩大首都非遗影响力

  近年来,北京市以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千余项,举办和参与60余次国内外大型非遗展演展示活动。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积极推动区域非遗保护联动机制发挥更好效应,牵头大运河沿线8省市举办国内首次、规模最大的“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专题展览,展览期间现场共接待观众7万余人次,宣传受众达2000多万人次。

  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北京非遗广泛参与国际活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国事服务保障中进行展示并成为亮点;平昌冬奥会北京非遗亮相“中国之家”,擦亮中华传统文化金名片;北京非遗还走进美国、韩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在地区和国际层面提升了北京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进一步创新北京非遗对外传播方式,疫情期间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为主题,北京推出了68期《在线畅游北京·在家乐享非遗》DIY传播活动,12个语种对外直播报道112条,观看量超过643万次。

  “出于对非遗的传承和对陶瓷的钟爱,我们确立了‘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科教平台,树立文旅品牌’的办馆宗旨。”北京陶瓷艺术馆馆长陈美霞说,从开展活动入手,艺术馆举办了“一带一路·陶瓷艺旅”、陶瓷发展高峰论坛、陶瓷文化旅游节、陶瓷名家展览等多项活动;向全球征集陶瓷卡通形象以及卡通作品;与中国文联合作建立了国礼馆;建立了由各主要产瓷区的企业组成的陶瓷旅游联盟,开通了京赣闽旅游专列;建立了国学堂,定期举办陶艺体验、茶艺书法、非遗展示等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6月11日至13日,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北京市将举办“北京非遗 致敬百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时期,也是全面提高我国非遗保护能力的重要时期。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将进一步做好传承培养、传播推广、创新利用、数字转化等多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功能,坚守“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的立场,着力让大众参与其中,让非遗保护成果服务百姓。

编辑:方永磊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