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4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我国河南省遭遇了罕见极端强降雨。而此前,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在欧洲西部造成上百人死亡。在美国西海岸,创下历史纪录的高温和持续干旱引发的野火在11个州肆虐超过两周。为什么近期全球范围内多地自然灾害频发?这与气候变暖有着怎样的关联?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介绍,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加。“从研究的结果来讲,随着气候变化温度在升高,极端天气增加的概率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基本的研究结果。”

全球变暖,这个词如今已经人人知晓。世界各地频频升温,厄尔尼诺现象越来越多。

7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根据一个由顶尖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的快速归因分析显示,气候变化是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高温天气发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150倍。

如果把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那么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平衡,平均气温上升。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告诉记者,尽管从历史的长河看,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升温、降温,但真正让科学界担心的是——如果因为人类活动造成大自然变暖速度过快,将有可能对地球生物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严重的热浪可能会导致农作物歉收,人员伤亡以及由于空调使用量的增加而引起大面积停电。

朱定真分析:“如果变暖的变率太快,我们可能来不及适应,会有一系列危害出来。人能慢慢适应或者还能再适应,但是如果粮食安全都受到影响,剩下的就是营养不良、战争等,一系列负面反馈就出来了。”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的报告预计,按照现今的碳排放水平,全球平均温度将最早在2040-2049这十年间相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2℃。在此温度水平下,极端天气现象将会每隔5-10年就出现一次。

说到应对之策,朱定真表示,人类能做到的就是主动降低碳排放,尽量减少人类行为对气候的影响。“我们要尽可能减缓这个变化。现在全球共同的意愿就是碳中和或零排放,把温室气体控制住,让它早点恢复常态。因为即便控制住了温室气体,已经存在、排放出去的温室气体还有几百年的生存期,所以我们现在要尽早把温室气体控制住。既然做不到零排放,就碳中和。人类可以自主做的事,应该先把它做好,这个是首要的。”

从全球来看,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截至2021年1月,有127个国家承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前,不丹、苏里南等国家已实现碳中和目标,而英国、瑞典、法国、新西兰等已将碳中和写入法律。中国则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许小峰还建议,从短期来看,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于极端天气的预警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从短期来讲,必须要对这种极端天气触发的可能性有所警惕,比如要报天气,就要对一些可能出现的超极值天气提高警惕、加强预警。另外,从长期来讲,我觉得气候变化、温度升高以后影响的复杂性,可能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