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正式开播,同步在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上线。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马思纯。我讲述的文物,是一根一米来长的小竹竿。仔细看,竹竿表面用针尖密密麻麻刻满了村庄和城镇的名字。

一根竹竿上的淮海战役支前图

这根看似不起眼的小竹竿,作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它的复制品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展出。

这根竹竿为什么如此珍贵?是谁将许多地名刻在了上面?这些地名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先从山东莱阳一位普通农民唐和恩说起。

唐和恩(1911-1992),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任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

“炮声隆隆震天响,车轮滚滚上战场”,1948年的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刚刚分到土地的山东农民唐和恩正在地里劳作,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伍运送军粮,立即撂下镰刀,直奔村部去报名。在唐和恩心中,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哪能分到土地?支援前线的事儿义不容辞。

出发时,唐和恩带上了一根不足1米长的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拐棍;过河,用它来探路。每到一地,他还用针尖把地名刻上。老电影《车轮滚滚》以唐和恩等支前民工为原型拍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电影《车轮滚滚》以支前民工唐和恩等为原型进行拍摄

战士:大叔,这上面刻这么多地名干什么?

耿东山: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永远记住过去的阶级苦,和今天毛主席领着咱们走的革命路啊……

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濉溪口,这些地名包括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淮塔管理局副研究馆员张五可介绍:“小竹竿开头刻着唐和恩出发的地点,他的家乡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漳区,接着刻的是支前经过的路线。这不是一般的里程记录,这是543万英雄的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走过的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

支前的道路是艰险的。大家披星戴月,顶风冒雪,还要随时躲避着空中的敌机侦查。一次送粮途中,一条二十几米的河道挡住了去路,如果绕路,就要多走十几公里。考虑到前方部队用粮紧急,大家决定涉水渡河。隆冬时节,西北风卷着小雪,河上还漂浮着薄冰块,唐和恩脱下棉衣,和另一位民工抬着粮车率先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随后,大家都跟着抬粮车过河。可刚一上岸,还来不及穿衣服,敌人的飞机就过来了,运输队跑步行军将近一公里,直到离开了危险地带才顾上穿衣服。

张五可:在唐和恩的口述笔录中,这样写道,“停下来的时候,我才看见大家都冻得浑身青紫,可是没有一个人发怨言,反而情绪特别高涨,同志们都兴奋地说:‘敌人的飞机也挡不住我们运粮队!’”

当年支前民工跋山涉水、顶风冒雪为前线运粮食和弹药的场景

唐和恩的小儿子唐振明,小时候好奇父亲的门牙为啥少了一颗。父亲告诉他,在一个寒冬的夜里,敌机把道路炸得面目全非,积雪慢慢融化后,支前队伍的推车纷纷陷入到淤泥里,怎么推拉都不动。身为队长的唐和恩非常着急,他带头使蛮力拽粮车。

唐振明说:“别的队员在后面推,他在前面拉,一下子把绳子拉断了,一头栽倒把颗牙磕掉了,血直流……”

唐振明说,当时唐和恩在前面拉的太用力,绳子断了,他一头栽倒在地,门牙磕掉了,满嘴都是血。队友们心疼地围上来,让他休息。唐和恩说:“别说掉颗牙,就是豁出命,咱也要把粮食运上前线!”他从身上穿的棉袄里拽了块棉花塞到牙床上,带着队友们继续前进。

淮海战役支前图

从沂蒙大山走到了淮海平原,从滔滔淮河走过了滚滚长江,唐和恩跟支前运输队伴随着人民军队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南京“总统府”。淮海战役后,唐和恩立了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

电影《车轮滚滚》片段

支前民工:战略要地,徐州解放,徐州解放了!

淮海战役,66天作战,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60万人民解放军,面对装备先进、武器精良的80万国民党军,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歼敌55万余人,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淮海战役暨区域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蒋越锋说,奇迹的背后是543万个像唐和恩一样的支前民工对前线的全力支援。“543万是什么概念呢?我们60万的人民解放军,相当于9个民工支援前线1名战士在战斗。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筹集的粮食是9.6亿斤,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吃五年的量,在战役过程当中,实际消耗掉4.3亿斤粮食,一半还不到。”

支前民工就是推着这样的独轮车运送粮食、弹药

淮海战役中,支前民工运粮、运弹药使用大小推车八十八万一千多辆,如果把这些车排列起来,从南京到北京就可以排两行。

淮海战役胜利后,毛泽东亲笔题词称赞,这是“人民的胜利”。陈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顾永兴说:“决定战争胜利的未必是武器和兵力,而是能凝聚军心、民心的一种力量,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岁月流逝,一根小竹竿的支前故事被代代相传,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更会世代传承。

唐振明说:“我的家庭是一个革命的家庭,我的身体里流着我父亲的血,共产党指到哪儿就干到哪儿,永远跟党走的这个理念不会变的。”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叶宝珠:我是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叶宝珠,出生于1990年,这根刻有88个地名的小竹竿,记录下数百万支前民工艰苦光荣的战斗历程。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昭示了党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将从“小竹竿”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把淮海战役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监制丨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丨高岩

总策划丨崔欣 樊新征

策划 协调丨刘蕾 丁飞 孙鲁晋 冯烁 朱敏

记者丨景明 陈永峰

编辑丨孙莹

讲述人丨马思纯

制作丨秦梓元

新媒体丨刘梦雅 杜希萌 王远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鸣谢丨淮海战役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