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8月,国内发生了多起因接触进口冷链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去年12月,在国家原子能机构支持下,中核集团旗下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同方威视3家单位联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的辐照消毒研究”核能专项研发。

进口冷链食品(图片来源:CFP)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喷洒技术、紫外线消毒技术等只能解决包装箱(袋)表面的消毒问题,对于包装袋内部及食品表面的消毒却没有效果。中核集团中国同辐辐照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宏伟在接受总台央广记者采访时表示,病毒辐照灭活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王宏伟介绍:“辐照技术所使用的射线或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比较强,可以一次性杀灭冷链食品包装箱外、包装袋内以及冷冻食品一定深度的病毒,而且加工过程在常温下进行,效率比较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

  辐照灭活技术就是利用射线或电子束产生的电离作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使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发生断裂或变性等,从而使病毒失去感染性。辐照对食品安全性是否会造成影响?王宏伟回应称,模拟实验表明,较低的辐射吸收剂量就可以达到灭活效果,而且对食品安全不构成影响。

  “在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这三大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个公告,10kGy以下的辐照剂量对于处理食品是安全无害的,低于10kGy的辐照剂量,不需要进行食品毒理学实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在2020年8月份到11月份,中核集团中国同辐的研究团队用两种模拟新冠病毒,开展了辐照灭活的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新冠病毒对辐照是敏感的,不到10kGy的辐照剂量,就可以使模拟的新冠病毒失去活性。”王宏伟说。

  目前,研究团队初步确定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剂量范围,但利用新冠病毒完成实验灭活剂量验证工作仍是一个巨大挑战。据了解,中核集团将在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指导下,联合各方根据新冠病毒的实际辐照灭活剂量制定加速器辐照和钴源辐照装置的辐照加工工艺。王宏伟表示,自上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就广泛利用辐照技术对食品进行消毒灭菌。他说:“全世界已有42个国家批准辐照食品200多个,我国颁布了《辐照食品管理办法》,批准了18种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制定了17种产品的辐照加工工艺标准。现在国内有100多座辐照装置从事食品辐照加工业务,市场上很多食品,如泡椒凤爪、方便面调味包、调味品等都经过了辐照处理,延长了食品的保藏期,口感也很不错。从这个角度看,辐照技术在国内规模化应用于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消杀处理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基础。”

  此外,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也是辐照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尤其是医疗用品消毒灭菌。目前每年大约有1200万立方米的医疗器械由辐照技术进行消毒,医院里常见的一次性输液器、针管、手术器械等,都是经过辐照消毒。王宏伟说,疫情期间,辐照技术就在与死神抢时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的医用防护服紧缺,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环氧乙烷这种灭菌这种技术,防护服的灭菌周期将达到14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辐照技术应用在防护服的消毒灭菌上,使医用防护服的灭菌周期从14天缩短到1天。所以,去年我们的辐照技术在医疗器材消毒灭菌上面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