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 有人年轻过,有人正年轻。关心时事、理解我们所在的中国,是青年成长的一部分。总台中国之声两会特别节目《两会锐地带》,发起会场内外的对话,记录观点的碰撞和选择的必然。

  南极“西瓜雪”到底是啥?和我有关系吗?

  烧死考拉的大火为何能烧半年?

  听说全球气候在变暖,“北美寒潮”又是怎么回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和中国33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西安市地铁公司维修工杨国鹰就气候变暖、碳达峰如何实现等问题在《两会锐地带》对话。

 

  地铁维修工去南极科考?真实南极之夏是这样……

  杨国鹰:我当时在南极长城站主要负责科考站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这与我在地铁线的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差不多。在南极工作比较孤单,接触不到人,有时候在作业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是最大的一个不同。遇到难题,有时候我们会视频连线国内的专家或设备供应商,向他们咨询。

  张兴赢:我们国家每年都有极地科考。中国气象局每年都会有队员搭乘“雪龙号”去科考。我自己从未涉足南北极,但每天都在监测着南北极。在卫星的视野里,我们会更关注整个极区冰雪消融的状况。

  杨国鹰:我是2016年12月底到达的南极,当时是南极的初夏,南极长城科考站各个科研项目都在开展,在站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能有二三十人。记得我刚上站的时候,南极长城站周边的积雪都融化了,很多动物,海豹、企鹅都从海里面上岸进行产仔,数量特别多,看着生机勃勃的非常热闹。

  初到南极的杨国鹰(受访者供图)

  “西瓜雪”?“蓝色眼泪”?

  气候变化的真相令人焦心

  杨国鹰:“西瓜雪”应该就是我们当时在南极冰面上见到的赤藻。我见到的时候只是有些区域,比如海边的冰面上容易见到。我们长城站周边有两个大的冰盖,纳尔逊冰盖和科林斯冰盖,上面都没有发现赤藻。最近南极大面积出现赤藻,我心里也特别着急。

  张兴赢:这不是南极第一次出现“西瓜雪”,而且这些年“西瓜雪”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这种藻类特别耐寒,基本上在冬季处于冬眠状态,一旦阳光足够温暖,马上就会复苏。这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南北极的温度升高了很多,所以赤藻大面积出现,“西瓜雪”也不再新鲜。

  杨国鹰:南极夏天的风比较大的时候,晚上有很多浮冰从海面飘过来。这都是冰川或者冰山崩塌以后的状态,各种形态,颜色特别漂亮,有时候是深蓝色。我听当时我们长城站的站长说,很多海冰都是成百上千年才形成的冰川,当时感觉就像很多晶莹剔透的眼泪滴在海面上。很震撼!

  杨国鹰站在长城站附近的浮冰上(受访者供图)

  张兴赢:冰川裂开,这个景象在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眼里,特别令人担忧。因为极区是整个地球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和气候变化。

  为什么极地很冷,因为它有很厚的冰盖,而冰层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非常强,能够把太阳光反射回宇宙。整个极区是全球气候的响应器、变速器,也是稳定器,极区略微一点变动都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有影响。当我们通过三四十年的长期监测,看到每年的的海冰消融越来越多、能够留下的越来越少,我们是很担忧的。

  今年2月,一座面积比纽约市还大的巨大冰山从南极洲布伦特冰架脱落(受访者供图)

  北京“20世纪最冷一天”刚过去

  全球变暖和我有多大关系?

  张兴赢: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的温度高于工业化前(1850年到1900年)1.2度。2011年到2020年这十年是1850年工业化以来最暖的十年;而且在2020年,全球超过80%的海域发生了海洋热浪事件。从我们科学观测的角度来说,全球气温一直在上升。

  2020年2月,南极就曾出现异常高温(受访者供图)

  中国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元旦前后出现了寒潮,其实这就跟南北极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极区变暖,把整个冷空气往南下压,造成南部地区经历了一波很强劲的降温。2020年,全球的洪涝灾害都特别多;2020年6月,在西伯利亚东北部,本应很冷的地方却观测到了38度的高温天气;澳大利亚的山火烧了半年,烧死了很多袋鼠;今年2月,极端寒潮席卷整个北美大陆,引发了大规模电力中断、交通瘫痪等等。

  碳达峰,和我有什么关系?

  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张兴赢:碳排放是基于工业、能源、农业、林业、土地利用以及废弃物等进行计算的。当前我国整个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发电主要还是依靠火力发电,所以我们呼吁大家节约用电。这些生活中非常小的事情都关系到“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碳减排”工作上主动而为,是因为转型是非常重要的。转型也不等同于牺牲经济。当整个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会催生出很多绿色的产业链,给经济注入更多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杨国鹰从事的地铁行业就是绿色低碳出行的方式之一(受访者供图)

  为减排再多做一件事,我们能做什么?

  张兴赢:我感觉有的地方我们还是挺浪费的,比如洗澡的水哗哗地都排到下水道了。我们父母辈就会特别节约,洗澡的时候在花洒底下放一个盆,接的水可以来拖地、冲厕所。

  杨国鹰:咱们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废物可以再利用。比如快递,有没有一个途径把这些快递包装再次循环利用?我希望未来南极不再出现“西瓜雪”和“蓝色的眼泪”,希望南极能够保持它原本的模样。

  两会锐地带丨互动征集结果

  这几天,我们关注了“网红”党员的自白,听到了“基建狂魔”不为“第一”只为民生的心声,解释了“社区是什么区”,算了“医保谈判桌上的账”,近距离观察了“新冠疫苗中国造”,也听到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一诺千金……

  当然,我们还说到了,“要考试的体育还是体育吗”?

  互动征集里,你们的关切,我们都收到!看看他们想的,和你是否一样?

 

 

  监制:高岩

  策划:沈静文

  统筹:杜希萌

  记者:王远 钱成 杨森

  编辑:李行健 郭明

  包装:单丹丹 杨扬 刘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