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阳2月4日消息(记者张兆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过年,回家,一直是我们心底真切的期盼。眼下,在疫情防控不容疏忽的情势下,为了减少流动、聚集,有许多人选择了不回老家,就地过年。各地也都在用各种保障和暖意努力提升“原地过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故乡他乡都有情,他乡故乡都是家。

  今天(2月4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传统北方小年,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今年过年不回家》,讲述那些温暖幸福的新春故事。今天推出:《山与海的思念》。

  福建江阴港,海风习习。一个又一个色彩缤纷的集装箱从这里离开、发往世界各地,临近春节也没有丝毫停歇。

  黄仕杰是江阴国际码头的塔吊指挥手。在外打拼这么久,他第一次没回老家过年。

  “我今年32岁,16岁就出来了,几乎每年都会回去,但是现在因为疫情就会打乱这种节奏。”黄仕杰说。

  黄仕杰的老家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留在福建过年,是父亲黄玉贵给他交代的一项“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县都支持在外面过年,我们要响应号召,我又是村里面的负责人,我们先带头。”

  父亲当了20多年村干部,很有威望。自家儿子做了表率,果然,全村10多户人家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自愿放弃团圆的机会,不回家过年了。

  黄仕杰觉得自己超额完成了任务。他说:“我们普通人,就应该配合,最起码的牺牲,牺牲小家,尽量留在原地过年。”

  千里之外的江阴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在这停靠,这里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不少人也和黄仕杰做了同样的决定,留下来过年。黄仕杰告诉记者:“在一线工作的都是外地的,云南省的、湖南省的、贵州省的,目前是比去年回去要减少50%左右。”

  9岁的儿子嘉良每次打电话都要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爷爷黄玉贵把嘉良的“小心思”都看在眼里。“他一年四季打电话给爸爸。问爸爸你哪天回来,6月这样打,8月份也是这样打。我们老人家还想得开,就是这个孙子,不回来的话他没人陪伴,还是有一点遗憾,这没办法。”黄玉贵说。

  嘉良总盼着过年和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放鞭炮,到河里抓鱼、抓螃蟹。这次爸爸过年不回家,嘉良多少有些失落。

  两年前,嘉良失足滑进河里,多亏路过的村民及时救起。这次溺水的经历让嘉良有了心理阴影,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黄仕杰倍感揪心,总想好好地弥补儿子。

  比起“讨好”儿子,怎样讨父母开心,让黄仕杰更加挠头。买的新衣服他们觉得不合身,邮寄过来的海鲜也吃不习惯,打电话,也找不到老两口感兴趣的话题,每次都是匆匆挂断。

  黄玉贵说:“衣服一般他寄钱来给我自己就买了。他买给我又不合适,我都拒绝他们。要不然大一点,要不然短一点的。”

  前脚刚“埋怨”完儿子,黄玉贵转头又忍不住“傲骄”起来:“我的儿子有孝心。那个时候家里面困难,我有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他跟人家去打工去了。尽管在外面生活很辛苦,他还供他妹妹读书,要不然没有他的话,我们都供不起。”

  吃过午饭,黄玉贵去集市上准备年货。货架上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浓。在一家肉铺旁,黄玉贵停下脚步,看着阳光把猪肉衬得又红又亮,他喜欢得很。

  黄玉贵住的寨子里全是壮族人,往年过年,村里人聚在一起吹芦笙、唱歌跳舞,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热情的壮族老乡用糍粑、米酒、腊肉、腌鱼等乡土特色来招待客人。

  为了减少聚集,今年寨子里的新年活动取消了,但黄玉贵还是准备了不少当地特色的美食,他说,过年嘛,总得摆上一桌菜,唱唱歌,跟家人乐呵一下。“我们也没什么遗憾,反正大家平安就行了。‘热闹’以后再说吧,以后总是会好的。”

  春节前夕,从江县给在外务工没回家乡的老乡都寄去了崭新的工作服,来自家乡的问候和惦记每天都陪伴着在外打拼的人。黄玉贵和老伴也不甘落后,早早就打好了糍粑,熏好腊肉,打包给黄仕杰寄去。

  黄仕杰喜欢摄影,他的镜头下,东海的风景无限美好。可是平时一个人发呆的时候,他还是会不自觉地望向西边,那是家的方向。他思念家乡的山河,思念家乡的美食,更思念家乡的亲人。

  “日出跟落日的时候,在船上看着大海平静的海面,会觉得很宽广,觉得有那么一点伤感。毕竟团圆是一种天长地久的东西,一个家总有一个人去担重担。”黄仕杰说。

  伴着海风,听着家乡熟悉的曲调,黄仕杰又尝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