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5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临近年末,江西强达电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依旧设备声轰鸣,三条生产线上的上百名员工正在赶制一批出口法国的印刷线路板。公司行政总监叶茂盛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企业出口订单货期延长,资金回收困难,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关键时刻,出口退税的提速,让企业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叶茂盛介绍:“往年出口退税报上去之后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延迟,今年开始效率提升得非常快,基本上可以当月办理,当月退税到账,这对于我们企业资金使用、周转有非常大的帮助。从目前财务报表来看,我们今年已办理退税达到1400多万元。”

  经济的恢复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稳步回升。税务部门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及时缓解企业阶段性资金压力,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助力制造业企业加速升级。

  在河南信阳,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国鑫刚刚参加完公司最新的年度财务管理分析会。冯国鑫说,今年企业享受了多项税费优惠政策,经过测算,预计全年减税降费总额将达到8900万元,这其中,仅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就超过3000万元。冯国鑫表示:“这些省下来的钱,公司一方面准备投入到科研创新中,以进一步增强公司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准备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扩大再生产、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释放公司的发展活力。”

  不仅给制造业企业减负,减税降费带来的政策红利也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信心和活力。北京方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推广智能研发管理的小微企业,每月要缴纳数万元的社会保险费用。公司总经理于振坤介绍,今年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等税费支持政策帮助公司平稳度过现金流最紧张的时期,缓解了经营压力。于振坤说:“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现金流本就紧张,疫情给我们的冲击非常大。国家出台的社保、增值税相关优惠政策帮助我们公司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也避免了为削减成本不得不裁员甚至倒闭的风险,这部分现金流让公司可以完整保留核心团队。市场回暖之后,我们很快就在市场端打开了局面。”

  减税降费,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中,市场主体感受最明显、受益最直接。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优惠力度大的减税降费措施,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陈东浩介绍,这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陈东浩说:“特别是为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在前期已实施普惠性税费减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673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16408亿元,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陈东浩说:“把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确保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从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政策受益面广,实施效果良好。”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今年到各地进行了多次调研,在他观察,减税降费措施对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市场主体、支持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连起表示:“我的切身感受是减税降费直达市场主体,直接惠企利民。在关键的时候,特别是在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候,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市场主体普遍感受是如大旱中的甘霖,就是天旱的时候下了一场及时雨,使市场主体和民生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救助,这也为我们恢复性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地方落实减税政策形成了减收,这对政府的“钱袋子”无疑是一种考验。那么,刚性支出的钱从哪里来?张连起表示,中央财政通过安排特殊转移支付和抗疫特别国债等直达资金,全面弥补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减收,还较大幅度增加了地方财力,从而有力支持了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的落实。张连起介绍:“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非常精准!原来我们是通过中央转到省里,省里再转到市县,这个是直达,省里只是个‘过路财神’。我到福建去调研,发现7天之内资金全部就到市县了,及时弥补了和疫情防控相关的一些支出。这不仅是针对疫情的,而且对以后我们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的一些制度性创新也有非常有益的借鉴。”

  特殊之年的政府“钱袋子”,除了开源,还要节流。今年,政府过“紧日子”的信号更强、要求更高、力度更大。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政府过“紧日子”既是应时之举,又是长远之计。刘尚希说:“在当前这种国际国内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通过减轻企业和百姓的负担,增强活力,来渡过难关,那么财政的‘钱袋子’就会扁一点,赤字债务就会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活力增强了,财源就会增加,税收也会增加,最终也为财政‘钱袋子’鼓起来创造了条件。”

  用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获得百姓和市场主体的认可,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下一步,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财政还应如何发力?张连起表示,既要着眼当前又要立于长远,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侧改革等方面进行更多结构性安排。张连起说:“既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支付和民生问题,又要考虑到增后劲和补短板的问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能够积极地为此提供动能,在大局中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