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4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计划近期启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学科评估是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在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已经完成了四轮。在第四轮评估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以21个A+的一级学科领跑高校。即将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将重点评估哪些方面?对于高校和学科来说,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在总结前四轮学科评估经验基础上,本轮学科评估工作将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融合评价”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由“五唯”向多维转变。储朝晖说:“‘破五唯’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某一个因素当成唯一因素,像过去我们讲论文,一些帽子,过去都看得很重,而且甚至认为是压倒一切的。现在应该是把各种因素摆在特定的背景里面,去看它的价值,实现相对均衡的判定。”

  《工作方案》提出,评价教师队伍将继续沿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才“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要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

  其实,“重科研轻教学”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但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重教学轻科研”的另一种极端现象。本轮学科评估提出“科研育人成效”导向,开启了对科研育人情况评价的有益探索。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认为,学科评估将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陈志文表示:“我个人觉得重教学并不意味着轻科研,两个一定是并举的。我们讲高校四大职能,核心就是培养人才,生产知识就相当于科研,这两个实际在某种程度是相辅相成的。”

  学科评估工作自2002年开展以来,评估结果都会成为高校排名的依据。根据本轮《工作方案》,在评估结果呈现上,将对上一轮分档方法进一步优化,更注重对各个单项表现全景与立体的呈现。陈志文认为,新的方案也符合学科评估的初心,评估的实际目的应该是“以评促建”。陈志文说:“评估的目的是让你发现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包含对标和别人比你有什么样的差距。换句话讲,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带大红花,而是找到我们的尺子或者差距。我也搞数学,他也搞数学,我和人家的差距是什么?还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定位特点,我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我们有2000多所高校,每个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它的定位是不一样,做法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向谁学习,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这实际是评估的核心目的,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排座次。”

  根据介绍,本轮评审工作将全部通过网络开展,不“进校”开展评估,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扰。而且,本轮评估将着力提高专家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比如,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每位专家仅评审部分指标,保证评价“精度”和“深度”,提高评价针对性和保密性。制定评价指南,明确专家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统一评价标准。储朝晖认为,探索建立“融合评价”方法,在科学把握定量和定性结合度的基础上,也有利于提高专家定性评价的可靠性。储朝晖表示:“还是应该汲取世界各国评价的一些基本经验。比如评价的教师,尽可能跟学校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相关性。第二个,评价的人员还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性,不能够看他的职衔是不是校长,是不是院长。再一个评估的程序应该更加规范,更加透明,在评估不同的情况下,只要是有专业人员来判定,它可能是有相对恒定的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