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随着疫情的蔓延,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先后派出多批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他们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以国家队力量护佑生命。

  他们担负着党和国家交予的救治危重症患者的重任,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坚决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爱和担当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他们如何用实际行动书写英雄传奇?

  1月26日傍晚,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首批航班降落武汉,121名专家来自北京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他们的进驻点是疫情首个危重症救治基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此次疫情中,老年重症患者居多,北京医院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先后派出13个临床科室、46个护理单元,成为本次支援武汉医疗队中科室最全的一支队伍。北京医院院长、医疗队领队王建业说,151位医务人员分3批出征驰援武汉,他们共收治了新冠肺炎患者100人,治愈率在90%以上。

  “除了呼吸、重症以外,还配有心脏内科、肾内、消化、内分泌、肿瘤内科、风湿免疫等科室。我们更有特色的是放射科,我们去了一位放射科的副主任,专门去看肺CT的片子。有的病人核酸检测是阴性,但是放射科医生看了以后说他的肺部病变还没有完全消失,不建议他出院。”王建业说。

  在武汉,国家援鄂医疗队全员整建制接管多家医院的重症病区,形成以重症急救为主、专业互补的复合型多学科救治团队。

  重症患者救治是生死搏击的攻坚战,场场都是硬仗。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许小毛说:“我们投入和使用了很多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有创呼吸机、高流量、床旁血滤、ECMO技术,这是最高的生命支持技术。在我们这次抗疫过程中基本把这些手段用尽了。药物方面,我们有很多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另外还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和营养支持的药物,这些保证了我们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能力。”

  作为国家呼吸中心,中日友好医院设计了原创呼吸操,深受方舱医院患者的欢迎。呼吸治疗师作为危重症救治团队中重要一员,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治疗师、医疗队员夏金根和同事们是距离新冠肺炎最近的人,但是他的心中只有“争分夺秒、救死扶伤”。

  “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需要接触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和呼吸的气体。但当我和同事迈进隔离病房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得到明显缓解,在里面我们就可以真正为危重病人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更为武汉人民的乐观、坚强和不舍生命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这种精神,为我们在面对感染风险的时候增添了无穷的勇气,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勇敢地走进病房。”夏金根说。

  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被称为“逆行英雄”,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在医疗队里,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的孩子出生刚刚8天,有人的父母生病住院,但是大家都默默地藏起“小家”的困难,冲到一线。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派出186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离危险最近,却用行动书写英雄传奇。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说:“做开放气道,病毒瞬间高浓度近距离接触,这个风险肯定是最大的,我们不往前冲谁往前?”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不仅治疗疾病,更抚慰心灵。病房里,国家援鄂医疗队以高效优质护理提高医疗救治效果。面对基础性疾病缠身、自理能力差的高龄患者,他们喂饭、喂药、擦身子、聊家常,对患者进行暖心呵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主管护师崔曼对“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的活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病人跟我们的护士说,我住院好几天了,特别想吃热干面。我们的护士就特别有心,上班的时候从驻地为患者带了一份煮好的热干面,同时手写了一张卡片,这张卡片上书写着‘北京炸酱面希望武汉热干面早日康复’。之后,队员就用自制的彩纸剪切绘画赶制出了大量的交流鼓励卡片,希望通过这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崔曼说。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知道你为了谁。”在重症监护室、在病毒肆虐时,每一件防护服上都有一个不朽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一笔一划地承载着医者的担当、患者的希望。北京医院特需护士长董凡说:“虽然有防护隔离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我们和病人之间很亲,救死扶伤、敬佑生命,我更能深刻理解到医务工作者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