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兰州1月23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焦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东乡族聚居地,“千道沟上千条梁,东乡女嫁汉吃不上粮”说出的不止是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东乡族妇女出嫁之后不能外出打工,灶边炕头就是她们全部的生活天地。

  为了让东乡族的妇女能在家门口挣上钱,当地在村头上建起了扶贫车间,让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有机会成为产业工人。《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今天(23日)推出《妥艾米乃也有工资了》。

  妥艾米乃的家在距离东乡县城十几公里的龙泉镇苏黑村。村子建在海拔两千六七百米的山梁上,从县城去村里的路两边几乎没有护栏,站在路边向下看,满眼层层叠叠的山梁。

东乡县龙泉镇苏黑村建在海拔两千六七百米的山梁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焦健 摄)

  入冬以后,一场接一场的雪,路边的积雪被压成了冰还没来得及融化,新下的雪就又落在了冰面上,汽车挂了防滑链才能缓慢前行。

苏黑村的扶贫车间就建在村头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焦健 摄)

  苏黑村的两间扶贫车间,有一间就盖在妥艾米乃家的隔壁。吃完早饭一出家门,走路不过2分钟,就能走进车间开始上班。

  记者:一天能做几条啊?

  妥艾米乃:裤子是6条,衣服是2件。

  记者:难不难呀?

  妥艾米乃:裤子不难,衣服难得很……

  妥艾米乃今年32岁,话语不多,总是一脸腼腆的笑。来扶贫车间做缝纫工快一年了,现在她已经能够很熟练地用电动缝纫机干活。

  在苏黑村的扶贫车间,女工们把剪裁好的布料用电动缝纫机做成校服、工服或者迷彩服,企业负责找订单和销售。按照甘肃省的统一筹划,这样的扶贫车间在东乡县要实现15个村全覆盖,每个乡镇的扶贫车间集中在一个生产领域,像缝纫、刺绣、做雨伞,都是经过培训就能很快上手的活儿。

东乡县的扶贫车间让东乡族妇女有了成为产业工人的机会(央广网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缝纫、刺绣、做雨伞等工作都是让女工们培训后很快上手的活儿(央广网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苏黑村第一书记陈钟是甘肃省委办公厅派驻的驻村干部,他来到苏黑村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新建的扶贫车间开门运营。回想动员妥艾米乃来上班的事,还真是费了一番周折。陈钟说:“当时我想着,这是好事情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又不是特别复杂的劳动,还能增加一份收入,我感觉大喇叭一喊,老百姓应该就会非常踊跃地来。但是后来我们吃了闭门羹。”

  扶贫车间招第一批女工的时候,离车间最近的妥艾米乃是陈钟最先想到的人选。他兴冲冲地去和妥艾米乃的公公提上班的事,没想到老人家听完后一句话没说,站起身来,双手背到身后,走到儿媳妇的房门口,“咣”地一声关上了门,转身出门去了。

  “最后我们的老书记跟我说,我们这个地方的妇女同志之前没有搞脱贫攻坚的时候,不要说走出乡镇或者到县上去,跟外面人连话都不说,跟外面的人是不交流的。这里传统的思想就是妇女在家里面看孩子、照顾老人就行了,也没指望她为家里面挣钱,哪怕生活苦,条件差一点。”

苏黑村第一书记陈钟(右二)和当地的干部一直把扶贫车间的发展当做重点工作(央广网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当地30岁以上的妇女大都没有上过学,也不会说普通话。妥艾米乃的爱人常年在外打工,来车间之前,妥艾米乃每天的生活就是洗衣、做饭、喂牛、养羊。三个孩子有的在上幼儿园,有的都上小学了,闲下来的时候她就在家做做刺绣。家里来了陌生人,她会躲进里屋,实在好奇了,就隔着门帘向外偷看。

  了解了当地的民俗,没过几天,陈钟又上门去找妥艾米乃的公婆,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串村委会的钥匙。“我跟老人说,‘我们有时候没拿钥匙或者我们到群众家里去了,万一有人来放东西或是其他事,你帮忙操个心。’因为离得近,交给他以后他很高兴。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和他搭上话了,然后慢慢地跟他讲这个政策。”陈钟说。

  天天跟村委会的干部打交道,老人知道了车间是专门为他们扶贫盖的,也明白在车间干活中午晚上都能回家,看着每天穿着工服从自家门前走来走去的女工们,老人家动心了,最后终于答应妥艾米乃也去扶贫车间上班。

  扶贫车间按照一天60块钱的标准给女工计算工资,中午不想在车间吃饭的人还能多拿5块钱的补助。休息的两个小时,女工们可以回家做饭、看孩子。除了周末休息和偶尔请假,像妥艾米乃这样的女工,每个月至少能拿到1000块钱的工资。说起第一次给女工发工资的情景,陈钟牢牢记得每个人脸上的表情。他说:“每次发工资的时候发的都是现金,第一次拿到现金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很羞涩地把钱拿上低着头就走了。但到后来,就有几个女工拿到钱就这样甩着,高兴着,还在那里数钱。”

  龙泉镇的党委书记杨志超同样忘不了,也是那一天,整个车间有一半女工下午都迟到了。“下午两点多她们都没有来上班,原来是车间的主管带她们统一置办生活用品去了。我在车间里等着,本身我很生气,但是后来看到她们给父母买的衣服,给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之后,我很感动。手里有钱就全部用在家里老人和孩子的身上,我说,‘这样的事情,我鼓励你们去做。’”杨志超说。

雪后的东乡村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焦健 摄)

  中午12点,妥艾米乃下班了,她几步路就进了家门。短短二十分钟,一锅臊子面就端上了桌。

  一家人在炕上盘腿吃饭,妥艾米乃跟孩子们和公婆说着车间里的事情,春节前除了工资,车间主管说还要给大家发春节大礼包,这让一家人都很开心。

  跟当地人一样,妥艾米乃也习惯了叫爱人是“掌柜的”,进了车间上班后,她开朗了很多,也再不用伸手跟爱人要钱,自己也是个“掌柜的”了。

  “以前我掌柜的一个月就只给我200块钱或300块钱,就再也不给了。现在不跟掌柜的要钱了,现在车间里给着钱呢,现在有1000块了。”妥艾米乃说。

如今的东乡孩子们(央广网发 东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7月起,甘肃省给开办扶贫车间的企业发放补贴,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得到最高6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3年全额贴息贷款、土地租金减免、用水用电补贴等多项政策支持。现在东乡县已经有扶贫车间35个,在这些车间工作的1600多名东乡族妇女里有一半以上是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们不仅告别了躲在门帘缝看人的日子,更明白大山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

  晚上,妥艾米乃在灯下一边做刺绣,一边陪着上三年级的儿子写作业,吃了没有上学的亏,她现在每天都坚持跟着孩子学认字。她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走出大山,看得更远。而她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愿,过了年,她想把工资攒起来,买一部手机,透过那小小的屏幕,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