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法治中国]公正司法(上)

2017-08-22 07:1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抉择,不断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也是衡量司法工作成败的关键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均以此为目标,各项司法工作都为此而努力,一场司法领域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就此拉开大幕。

  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通过四项改革确立新的体制机制,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截至目前,全国共遴选进入员额的法官12万多名、检察官9万多名,优质司法资源配置到了办案一线,为落实司法责任制打下了坚实基础。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法官李成玲,作为青海省第一批考入员额的90后法官,感受到了司法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压力。

  李成玲表示,“之前有些自己拿不准的案子,可能就想先这么写,写完以后反正有庭长、院长把关,但现在每一份裁判文书,包括撰写时要去收集大量资料,慎重地考虑裁判结果,无数遍地要进行核稿,所以法官责任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司法责任制的落实,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倒逼法官检察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办案由“过得去”向“过得硬”转变。2016年在立案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国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9.2%,审判质量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项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分析,审判为中心,实际是突出司法权威,确保审判程序的合法化、正当化,防止非法证据进入最后的裁判结果的重要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个诉讼制度改革对于防范冤假错案,对于排除非法证据,对于确立审判的高标准,都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分析,保障律师执业权利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的维护,更是关系到律师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关系到国家的法律能否得到准确实施,是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重要标志。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培根这段话,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刻。

  习近平:不要说有了冤假错案,我们现在纠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伤害和冲击,而要看到我们已经给人家带来了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对我们整个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我们做纠错的工作,就是亡羊补牢的工作。

  陈满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先后纠正了一系列重大错案。人民群众从一次次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举动中,感受到党中央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坚定决心,感知到司法在改革中迈向公平公正的坚实脚步。

  宣判聂树斌无罪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庭长胡云腾分析,重大的案件都由巡回法庭来审理,能够排除可能发生的地方因素的干扰,对提高司法公信力,保证党中央提出的公正司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6年底,经中央批准,继在深圳、沈阳设立巡回法庭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南京、郑州、重庆、西安增设了4个巡回法庭,实现了巡回法庭合理布局。群众称之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7月10日,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在贵阳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国政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法律;法治;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