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高科技神器竞相亮相行业大会 专家:不存在机器代替人类

2017-05-01 09:1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1日消息(记者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电脑会不会进化?正在举行的“2017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给出肯定答案。仅仅几年前,我们还在纠结于几个操作系统之间的优劣,而现在,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神器”竞相涌现,电脑“智慧”,一日千里。

  这是一场技术的赛跑,比赛中,电脑被赋予“学习”的使命,从业者、开发者只争朝夕;而对围观者和体验者,技术的革命不亚于一场洗礼,人与电脑有朝一日会争高下吗?从未消解的问题,这一次,有没有进一步的回答?

  80后的小学时代,电脑课学的是DOS系统,没有鼠标,开机要输入一长串代码。开了机也没有别的什么可做,就是对着个文档苦练五笔打字。到这个世纪初,大家已经纷纷开始用在线翻译来对付作业,虽然翻得连作者本人都不认识,但比起十多年前,已经不知高到哪里去。而现在,许多人担心的已经不再是电脑太笨的问题,而是,电脑会不会太聪明,甚至过于聪明了?正在举行的一场行业大会,用更多的“高科技”深描问号。

  比如“翻译”神器,这款设备体积小于智能手机,使用者说一句话,它就能即刻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几种世界主要语言,并语音播放。神器的过人之处在于,人们说话的停顿、语气词、倒装句、口音以及环境噪音,它都能听懂。

  再比如,“搜脸”神器,只需将某人的面部照片输入,系统就可以在视频录像中自动识别此人,如果将此技术应用在警务领域,警方只需输入嫌疑人照片,便可以在海量视频录像中自动调出嫌疑人留下的所有视频资料。

  在展会、在市场,这些都是吸引眼球的新技术;而在实验室,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的学名,人工智能。通俗地说,把电脑比喻成一个小孩,过去我们一直在努力给这个孩子填鸭,教了半天,孩子精通几道基础题,算得飞快,可题型一变,立马懵了;现在的科学家,致力于教孩子“深度学习”,目标是让他有和我们类似的思维方式。

  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解释,“我们可以理解深度学习就是一个超级excel表。很多数据丢进去以后,再丢一个数据,它就能作出预测、判断或分类。很多脸丢进去,它就认识谁是谁了。”

  “深度学习”效果如何?看看一次次打败人类围棋顶级选手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围棋的棋道,是AlphaGo学不会的精神活动;围棋手的胜负心,则更像是人类面对进化了的电脑的复杂情绪:利用、敌视、畏惧,这其中,界限何在?在网易传媒副总编辑杨彬彬看来,问题很简单。人一定不要和机器去抢饭碗,人应该去干机器干不了的事情。比如基础的资讯,包括很多可以通过机器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准确度的,其实都可以交给机器做。人应该做什么?人应该做价值判断,资源整合,产品运营,机器规则的优化。

  那么,机器的饭碗能大到什么程度?开发者的预期也许要远大过用户的想象。在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曾经给出的示意图上,小小智能手机能够加载视觉、语音、味觉、空气乃至本地决策等传感器,人类的优势只剩下动胳膊动腿。其他的东西,大量的传感器还有自然语言的交互,都可以在智慧终端上具备这些能力。

  在这些让外行人听不明白、然而能听出其厉害的名词面前,一种恐惧的蔓延其实是自然的事。计算机能耐太大了,会不会有一天超出人类掌控?等到计算机有一天足够聪明,科幻电影里人类为其奴役的场面是否会成为现实?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一席话,显然引起了更大范围的恐慌,“我相信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

  “人工智能或毁灭人类”,这一发言引发李开复等人的反对。李开复说,霍金关于先进人工智能程序将能在各个层面胜过人类的说法,并不是能从当今科学知识推断出来的结果。在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云霁看来,担心“机器代替人类”,也属于杞人忧天。它认为,其实真正的机器智能离人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且在比较短的将来,很难将这个差距弥补上。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相对简单的智能处理任务可以交给机器完成,我们人类去做一些更聪明、更有挑战性的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与一线计算科学家,各有市场。人类的认知不断更新,下一个五年、十年,我们曾经坚信不可能的,也许会被证实,而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可能只是科学进步途中的一小段弯路。在对人工智能的赞赏和恐惧分出胜负前,唯一确定的是,越来越聪明的电脑正在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