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赵忠贤:做科学研究是为人类的文明加一滴水

2017-01-10 08:0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记者潘毅 刘柏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中科院物理所,一张“院士蹬板车”的照片一直被传为美谈,照片中那位骑在板车上,拖着一车蜂窝煤的朴实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在昨天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和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64年,赵忠贤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来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50多年来,除了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导现象指在一定低温状态下,某些材料中的电子可以无阻地流动,表现出零电阻现象。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广泛应用受到影响,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赵忠贤说:“超导体几千种,应用的没有几个,一些材料譬如有超导性,通电流怎么样?加磁场怎么样?力机械性能怎么样?都是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能用的材料很少,所以要不断的找,找更好的。我感觉这是一个永恒的、不断前进的主题。”

  在数百年的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是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1986年底到1987年初,赵忠贤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他们自己搭建实验设备,当时的实验条件非常艰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降温用的液氦不能保证供应,甚至做实验的原料也缺,仓库里领到的原料,有的竟然是五十年代一家公私合营工厂生产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赵忠贤和同事们依然充满信心。赵忠贤说:“样品做出来之后相很杂,有同事发现在70K的时候有超导迹象,但是出现来以后不好重复,而且样品很快变成粉。为了重复,大家在应用过程用锶代替钡做实验,结果临界温度达到40多K,但是国际上对于70K的迹象有很大压力,所以全所组织起来重复70K。”

  1987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推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1987年,美国物理学会年会在纽约举行,大会临时增加了“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专门会议”。报告持续了近八个小时,从晚上19点30分开始,一直讲到凌晨3点15。赵忠贤是当晚51名报告人中,最耀眼的五人之一,“只有五个是特约报告,其他人都是每个人讲五分钟。(最后)一直讲到早晨3点。”

  台上是星光熠熠的科学新星,而生活中赵忠贤却一直以俭朴著称,他骑着板车、拉着蜂窝煤的照片也正是拍摄于这个时期。看着照片上近30年前的自己,赵忠贤回忆:“在国外开会,报告很神气,结果到家没蜂窝煤了,又没有人给你做服务,就必须得自己蹬板车,我们家就我一人能蹬板车,我也没觉得蹬板车有什么不好,因为所有人都蹬,所以你们说的那张照片,正好是我在美国买了照相机,当时我儿子试试看好不好用,我一蹬板车他啪的一摁,照片就这么来的。”

  超导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自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发现超导后,已有10个人在超导领域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赵忠贤也凭借超导领域的研究,曾于1989年和2013年两次站上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最高领奖台。然而在赵忠贤看来,得奖从未被当作研究的目的,“我做研究从来没想过拿奖。至于诺贝尔奖,有这个情结挺好但别太过。我的个人想法,做科学研究其实是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可能添砖加瓦大了点,就加上一滴水吧,汇集到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也满足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

编辑: 高杨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忠贤;科学研究;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