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新闻纵横 > 正文

“蛟龙号”深潜器起航 将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

2013-06-10 09:08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记者郭淼 青岛台刘金波)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10日)上午,“蛟龙号”深潜器将搭乘“向阳红09”船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集装箱码头,出发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进行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主要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等科考研究。

  江阴昨天还是阴雨绵绵,今天也是天公做美,天气已经开始放晴了,现在在江阴国际码头“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静静停靠在岸边,在船尾的甲板上长有8米多白色的蛟龙号整装待发,即将随母船前往南海,开始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

  “蛟龙号”正式的启航仪式会在9点钟正式开始,这个仪式是一个比较简短的仪式,将由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向科考队授旗并且宣布启航,岸上仪式现场已经拉起了红色的调幅,一切准备的工作已经就绪,“蛟龙号”的启航也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现场有不少的媒体记者正在现场抓紧时间进行采访,船上一些船员包括科研人员也是在岸上抓紧时间进行拍照留念。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项目启动到7000米级下潜试验的成功,蛟龙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我们先通过片花回顾一下:

  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2010年5月31日到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2011年7月21日到8月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了五次海试,在东北太平洋海域,达到最大下潜深度5180米。2012年6月15日到6月3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了六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68米。

  如果说以往蛟龙号的下潜试验主要侧重于测试性能的话,这次出海应该是它首次上岗工作,那么,蛟龙号的工作时程是如何安排的?与去年的深潜实验相比有哪些变化?深潜员为这次试验性应用做了哪些特别的训练?为此,记者专访了“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和“蛟龙号”主驾驶付文韬。

  作为蛟龙号的“资深”主驾驶付文韬对于即将开始的113天出海一点不敢怠慢,因为他深知这次“蛟龙号”首秀的不易将会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出海,为此他做好的各种准备。

  付文韬:今年可能条件比较艰苦,今年出去的时间蛮长的有113天,大大超过了以往,之前做了4次海试。所以这次既是对我们“蛟龙号”作业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实验团队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反正是充满期待。我带了很多的酱菜,罐罐装的,辣一点的,因为到了后期的时候船上的蔬菜肯定是没有了,肯定是以肉食为主,那个时候就不是很想吃菜,多吃一点这方面的可以下饭。这也是船上出海的特点。今年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做的特别充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多,我的箱子满满一箱子,反正重量起码有50斤以上,带了四五十瓶罐以上。

  据了解,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将分为三个航段,第一航段“蛟龙号”将奔赴南海进行科学实验;第二航段预计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至太平洋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科学调查,之后停靠密克罗尼西亚的波纳佩港补给;第三航段,航渡至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区开展科学调查,之后返回中国。付文韬说,因为蛟龙号这次带着的是全新任务和目标,所以训练中尽管操作的内容差不多,但是侧重点已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付文韬:今年的目标和以往不一样,以往是先实验之后再完成一些作业,然后以先一些作业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作业,一般作业时间都很短,这次的话,就是以作业为主,实验为辅了,每一次作业的目标,包括当地的情况都会不一样。甚至当时的海况都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现在就去做一个预测。在取样上面是个重点,这一次可能程度要加深,作业范围要加大,这一块要更加突出。更多精力在这个上面,取样啊,海底的生物、矿产资源,样品取样,还有包括海底地质的沉积物等等海水方面取样,每一次针对性都很强,这都应该都是重点这方面,包括海底的观测。

  如何让“蛟龙”的手臂在深海中游刃有余,既是此次蛟龙出海的重头戏也是付文韬付出训练最多的内容。

  付文韬:这一块确实是我们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都是非常的认真。在训练上我们加大了两方面的训练,一个是对“蛟龙号”运动控制的精确度,就是说我想让它停哪个地方就停哪个地方,想让它朝哪个地方就朝哪个地方跑。速度和位置都有把握。运动这一块希望能亲身下去看看。这一次一共对14位下潜员进行了培训,13位是科学家,有一位是媒体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吧,有些是生物科考,有些是地质,有一些矿产资源这一类,各领域的专家吧。他们在40岁左右,最大的将近60岁,他是同济大学的一个知名教授、国内海洋界科学家周怀洋。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40

编辑:李晓玉

央广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