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北风“急救”北京污染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新闻纵横 > 正文

碳排放交易所被指三年无交易 表面风光实际亏损

2011-08-03 07:3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8月3日消息 (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碳排放交易所,通俗点说,就是企业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自身无法用完的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进行买卖,从而对企业产生约束,达到环保的目的。2008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

    被指无米下锅 回应:不完全符合事实

  作为我国的减排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碳排放交易所现在进行的似乎并不顺利,有人质疑,北京、天津、上海三大交易所成立至今,没有一桩交易完成,前景堪忧。对此,记者对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求证。

  对于三年“无米下锅”的质疑,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首先表示,这不完全符合事实:

  王靖:他这句话说的就不准,知道吗?在国家的低于配额的碳交易体系建立之前,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自愿碳交易的探索。

   买家大多只是为了企业形象而进行购买

  据天津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介绍,现在市场上的碳排放应该分为两种,一种叫“配额碳交易”,这个就是目前市场质疑中所提到的下锅的“米”,的确,它指的是各企业持有国家颁发的排放指标标准进行交易,有的企业所用指标有剩余就可以卖给其他企业,避免污染,也称“碳中和”,这是世界通行的,但我国现在尚未实行;另一种则是自愿碳交易,这是企业双方从环境发展角度出发的义务行为,目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愿碳排放交易,这样等到国家政策一旦推出,就能顺利进行配额交易:

  穆玲玲:就像济丰这样,它是2009年达成了适用的是ISO14064的标准做的,这是我们中国第一笔的比较规范的,这是企业的碳中和,就是企业对自己的碳排放进行中和,还有一种是会议碳中和,去年的时候我们还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来搞了家庭减碳活动。

  从2008年9月成立至今,经过天津交易所协调开发并成功批准的此类项目共4个,合计年减排量713360吨。但实际上,那种只有2万1千多吨的碳排放交易并不在少数,再加上国家对企业的碳排放指标还未明确提出,因而买家大多只是为了企业形象而进行购买。

  济丰包装(上海)公司副总经理王蓓:已经第三年了,我们从09年就开始做碳减排的项目,当初我们集团决定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觉得是做一个对的事情吧,因为这么多年我们都是自己去投入去做环保和维系这种碳交易的方式,如果可以用市场机制去做,觉得是一种尝试吧。

  企业为形象而付出的购买力当然非常有限,因此,王靖坦诚,国内像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这样的交易所虽然近些年大有跟风出现的势头,但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赵净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