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6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6月26日是第34个国际禁毒日。说起毒品,很多人觉得距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毒品的威胁和危害就在身边。近年来,新型毒品伪装成零食、玩具向青少年靠近。前阵子发生的几起“有毒假邮票”案件,让人不禁忧虑:这些极具伪装性的新型毒品,居然离我们这么近!

为防范新型毒品对人们产生的危害,今年7月1日起,中国将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以及新增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这也意味着,我国列管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将达到449种,数量居全球首位。

当前,我国禁毒工作已经实现了“三降”,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下降,新发现吸毒人员数量下降,现有吸毒人员数量下降。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全球范围新型毒品蔓延加快的新挑战。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以及新增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根据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梁云介绍,此次被列管的18种精神活性物质,均属于社会反映有滥用趋势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随意使用将对人体产生依赖性和危害性。

梁云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次性列管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管几种化学品,一下子哪生产出来那么多毒品?不是,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上反映有滥用趋势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不受管制、不受大夫开处方用的这种药物要进行列管,不能让其在社会上随意被使用,长期服用对人体器官某些方面会造成危害。”

梁云表示,7月1日后,我国加入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将达到449种,数量居全球首位。“我们还管制了两个整类,这是在全球都没有的,一个是芬太尼类物质,一个是合成大麻素类物质。一旦管制之后,就要受到约束,使用时一定需要医师开处方等条件。完备的实验室、大数据分析体系、在全国大中城市普遍开展的毒情监测体系,都是我们防范各种各样伪装的毒品、伪装的管制麻精药品对老百姓产生滥用危害的重要手段。”

根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毒情形势持续向好,青少年涉毒人数下降,毒品消费规模萎缩,戒毒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80万,连续三年下降,其中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相比2016年下降了44.8%,新增吸毒人员已从2016年的37.9万下降到了现在的15.5万。与此同时,戒毒三年未发现复吸的人数连续多年上升。

梁云表示,当前要把防范新型毒品危害作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宣传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抵制新型毒品侵害的能力。“主要毒品是海洛因、冰毒、氯胺酮、K粉,但实际上7月1日后我国加入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将达到449种。国际管制药物不是对等的,有些我们国家管制,别的国家不管制。如果你从别的国家在行李里夹带回来,在我们国家可能就要以涉及毒品的持有、毒品的吸食滥用罪名进行刑罚追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禁毒委从2015年开始完善互联网的禁毒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互联网禁毒工作的通知》。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兰卫红介绍,2020年,全国破获利用网络涉毒犯罪4709起,抓获嫌疑人8506名,缴获毒品近860公斤。

“我们近年部署在全国建设国家禁毒大数据五个省级中心,其中,云南中心在2018年投入使用,广东中心在2020年开始投入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正告一些不法分子,不要利用侥幸的心理从事互联网的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互联网企业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涉及互联网的违法犯罪信息,持续对这一类新型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兰卫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