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30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时隔两年后,5月1日起在武英殿对观众重新开放。新陶瓷馆从文华殿移到了武英殿,在展示空间、内容主题设计、展品数量以及展示形式与古建筑融合等方面,均进行了创新。那么,哪些瓷器“大腕儿”会对外展出?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创建于1952年,最初位于慈宁宫区,此后几经迁移和改陈。如今,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最新改陈的陶瓷馆在武英殿区与观众见面。从展品数量看,由原陶瓷馆的400多件增加到1100件,文物数量翻倍的同时,时间范围也扩大到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至民国时期。

在宽敞的武英殿内,观众可以看到清代进膳用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赏赐和陈设用瓷、宗教用瓷等。其中大婚用瓷部分,以清代坤宁宫大婚洞房为背景,展示的是同治大婚的场景。故宫器物部主任吕成龙讲述了当年烧造的一段幕后故事,他说:“当时是景福负责烧造,兼当景德镇的督陶官。同治6年下达的烧造命令,同治7年、8年分两次烧完,烧完后运到宫里,(宫里)认为不够鲜亮,工艺粗糙,让他个人掏腰包赔补。当然也不能完全怪景福,当时御窑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烧毁了,后来复建,工人有的逃散了,工艺上很难达到。景福没办法,从同治9年赔补,到同治10年烧完了又运到宫里来。现在能明显看出是两种瓷器,赔补的工艺更好,之前的工艺粗糙。”

清代宫廷称吃饭为“用膳”或“进膳”。对不同身份的人进膳所用器皿品种均有严格规定,以辨等级、明尊卑。等级森严的进膳用瓷部分就展出了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常在、答应不同级别使用的瓷器品种,以反映清代宫廷进膳用瓷的严格规制。吕成龙透露,黄色是清代帝、后之色,其中以全黄釉瓷最为尊贵,半黄者次之、黄地加其他色彩者又次之、其他地色加黄龙者再次之。吕成龙介绍:“清代乾隆朝规定后宫除了皇太后、皇后可使用内外均黄釉瓷、皇贵妃可用里白釉外黄釉瓷外,其他贵妃、妃、贵人、常在、答应以及皇子福晋、侧福晋等,则降次使用黄地绿龙、蓝地黄龙、绿地紫龙、五彩红龙等瓷器品种。”

鲁山窑花瓷腰鼓(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武英殿正殿入口处搭建了一处“展中展”空间,第一期展出7件乾隆朝景德镇御窑镂空套瓶、转心瓶、转颈瓶,未来还将不定期更换展品。记者注意到,三国时期的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唐代的鲁山花瓷腰鼓、北宋的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和定窑孩儿枕等教科书里的“熟脸儿”均在武英殿展出,被称为“瓷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展示在正殿工字廊北侧最显著位置C位亮相,而传说中“2009年以前陶瓷馆必选展品”的雍正款珐琅彩锦鸡牡丹图题诗句碗,更是“休息”了10年后重新展出。

众所周知,瓷器保护的重中之重是防震。此次1100件陶瓷器同时展出,如何处理防震问题?吕成龙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文物提取、运输、布展的全过程。他透露,布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每一件文物进行防震处理,确保文物万无一失。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最多,也最令人担心。

吕成龙说:“不是把文物摆上去就行。北京在地震带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地震对文物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我们每一件文物都做了防震处理。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器物后面做一个亚克力的L型支架,用螺丝固定在展柜底部,上面用鱼线捆绑住。另外一种是重心较低的器物,是使用‘博物馆胶’粘住,这种胶经试验对文物没有任何破坏,它有一定粘性,可防止文物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