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博鳌4月21日消息(记者费磊 王逸群)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前,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着眼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也是中国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的积极回应。

图片来源:CFP

21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进行了“双循环的中国新发展格局”议题的交流探讨。当新格局遇上大变局,双循环该如何实现?会议介绍了哪些中国经验、中国做法?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国内外都非常关注。

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指出,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日益突出,出口导向、外需拉动增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技术上的封杀等因素,国际经济的循环动能明显减弱。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审时度势的一种主动决策。要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有五个关键词要把握好。

一是“扩大内需”。中国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结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二是“畅通循环”。畅通不是简单的物流畅通,而是在生产要素、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均衡高效循环的流转,消除瓶颈的制约。

三是“科技创新”。

四是“绿色发展”。

五是“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本质上是改革问题,要运用改革的思维和改革的办法,在科技创新、畅通经济循环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清除要素流动的机制性、体制性障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在发言中指出,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最大的挑战是体制机制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怎么能够在竞争过程中,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制度的竞争,如果中国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好,不论是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还是在未来的世界竞争,确实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彭森说。

彭森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闭门搞内循环。中国正在更多参与到国际治理、国际发展、国际循环大环境中去。

会议主持人、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总结表示,双循环中以内循环为主,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封闭的道路,也不意味走传统市场经济的道路。他说:“我们仍然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前行,这是基本的方向。同时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视科技金融的作用,重视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有机连接,要特别重视改善外部的关系。把问题找到了,挑战找到了,就找到了未来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相信我们从‘十四五’开始,走双循环道路,到2035年中国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