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在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两天,在社交媒体上,有款“临期食品折扣地图”小程序上线,引发关注。临期食品,顾名思义就是仍在保质期内,但是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那么,这个小程序设计者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一款小程序开始火了起来,点开小程序用户会看到“晚上7点后面包打8折”“晚5点后面包买三送一”的字样,不少商铺都在上面将自己的临期食品放在平台上寻找需要它的消费者。

作为这款“临期食品折扣地图”的设计者咪咪,她的灵感来自于在海外留学时使用的一款应用程序,消费者用这款应用可以以廉价的价格从咖啡馆、酒店和餐厅中购买到临期食品。咪咪说,现在她参与设计的这款小程序,目的同样也是为了杜绝食品浪费。

“食物浪费这块很严重,因为可能有些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很多商户必须将一些晚上卖不掉的食物销毁,其实很多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咪咪告诉记者。

食品浪费是近些年全球的热门话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报告显示,2019年全世界浪费的食品高达9.31亿吨,约占可供消费食品总量的17%。这些遭到浪费的食物可以装满2300万辆载重量为40吨的卡车。

大量食品浪费的背后还有一组让人痛心的数字,那就是2019年全球有6.9亿人食不果腹,还有大约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饮食。

其实,在国外,临期食品再利用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本身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外,更是被赋予公益色彩。

比如不少商家会把临期食品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一些欧美国家都有相当完善的食品救济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

提倡节约粮食、杜绝浪费是咱们的传统美德,去年,国人更加注重杜绝餐饮浪费的行为。但是,谈到临期食品,不少人还是有些顾虑。临期食品能不能安心吃?

有一些消费者表示,尽管知道临期食品仍旧在保质期内,但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还是迈不过去。

有人说,食品的宿命只有两种:被吃掉,或者被扔掉。随着大家观念的转变,临期食品也成为了一些消费者的选择,这份“价格打折美味不打折”的食品吃起来到底安不安全?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合理食用临期食品,对健康不会造成伤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售卖临期食品不仅能够减少食物浪费,还可以养成公众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消费观念。不过,商家一定要尽到提醒的责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

随着理念的转变,不少创业者把临期食品作为一个创业的风口,短视频平台上,随处可以刷到创业博主推荐经营相关店铺的视频。当临期食品转化为盈利的商品,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又该怎么管?

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的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商家进入到这个市场中,不过一些网络商家的加入让临期食品的管理变得不那么容易。朱毅表示,尽管目前各省份都有诸如:临期食品要以显著标识提示消费者、在固定区域售卖等要求,但普遍约束的都是商超这一类实体门店,广大消费者需要格外警惕线下实体店的过期产品,摇身一变成为网络零售的临期产品。

朱毅说:“之前临期食品都是在货架销售为多,相对有一个固定的地点,监管部门(监管)就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可以要求各个商场、超市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对它(临期食品)的过期变质情况进行自查,对距离保质期不到10天的食品进行清理,还有建立清晰的台账,及时下架过期食品,相对容易监管。但是现在因为很多临期食品变成了一个创业风口,创业的人们能够拿到一手的临期食品的货源,尤其是进口食品的临期食品货源,就可以开始创业了。目前对网络食品售卖的监管,相对于实体,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