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15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例以下,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连续3天上升,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接下来,普通人如何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复学的学生们怎样调试心态回到校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同志及专家进行了解答。

  截至5月14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91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4例,均为吉林本土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上海病例。5月14日0时—24时,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619例,其中境外输入35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表示:“5月14日,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例以下,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连续3天上升。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防控,进一步排查漏洞,落细落实防控要求,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以社区为主阵地,建立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的网络,引导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下基层、下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建立网格化的心理援助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开展心理疏导的水平和能力。贺青华介绍:“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弱势群体。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健康福祉。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信息技术、5G技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数据统计,约一半的学生已经返校复学,历经史上最漫长的假期如何面对校园生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提醒,要注意学生们复学后面临着升学或面临毕业就业等客观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陈雪峰表示:“应对这种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客观压力。比如,应该积极关注和升学、就业有关的政策和信息,应该积极行动,给自己寻找和创造机会。也要做好心理调适,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他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遭受了挫折,或者计划就业的岗位不是很理想,可能会有挫败感、无助感,甚至会有自我否定、放弃努力的情况,最重要的减压措施还是要积极行动去解决客观压力,而最有效的心理支持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支持。”

  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当疫情趋于平稳,在支持湖北人民尽快走出疫情、恢复常态化生活和心理状态方面,陈雪峰建议,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公众理性认识不断战胜非理性认识的过程,应该尽量避免偏见等现象发生,尤其要减少或消除在招工和就业中出现的歧视行为。陈雪峰表示:“就业歧视影响的是社会公平,它剥夺的是一部分人的就业和工作的权利。从长期来看,对于稳就业、促消费是有伤害的。换句话说,在歧视和伤害别人的同时,可能也在伤害自己。最高法也明确强调,任何歧视湖北籍劳动者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取实际的行动和增加关爱的行为。“

  现在,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向好,但局部仍有一些散发病例,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普通人如何在心理上适应这种变化?陈雪峰表示,要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陈雪峰介绍:“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的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我们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同时,这种关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我们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