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2月16日消息(记者周益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孙立群,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作为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和140多位队员一起,在大年初一当晚奔赴武汉,支援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医生不能只当勇士,还要当谋士。只有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正式交接工作之后,孙立群手绘几十张草图,因地制宜,在原有建筑基础上,隔离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快速疏解了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

  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驻地,离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大概一公里。孙立群三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摊放着手写的工作安排、院感控制的手绘图。

  国家要求组建援助武汉医疗队前,孙立群就已经给单位同事发了消息:“如果需要外援,我可以去。”孙立群说:“我觉得责无旁贷,因为我干了这种工作。”

  组队的消息,在农历除夕夜正式传来:大年初一下午出发。来自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的148名队员在第二天凌晨到达武汉,孙立群是医疗组组长。20多位医疗队队员支援江夏区中医医院,孙立群等120多人留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孙立群说:“最开始江夏区是有一个病区,后来是两个病区,还有一个发热病房,得知我们要跟他们协作,就紧急变成5个病区了。一层楼60张床,因为当时好多人都住不上,现在又有江苏的医疗队来支援,肯定要扩增。”

  一天的培训之后,医疗队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交接病区工作。原先,病房到医生办公区,用两扇蓝色的半高布屏风做隔断,空气可以直接流通,有推车过来,还要把屏风往里推一推。

  孙立群以前是外科医生,之后又在ICU工作,她很清楚院感控制的重要性,分区一天不落实,医护人员的心一天落不下来。孙立群说:“大家刚来的时候就很紧张、焦虑、害怕,是个人都这样,医生也会,因为疫情对谁来说都是新的。面对疫情,大家都有压力,我怎么去协调?怎么能让大家在战略上蔑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我能做的不是靠说,是靠做,身体力行地去做。”

  孙立群拉着院感专家、环境消杀专家,一遍遍看现场、讨论,没有电脑绘图的条件,她自己拿张纸就开始手绘。

  病区到医生办公室路线怎么安排?不同的区域怎样能有效隔离?她每时每刻都在琢磨。

  三天后,原有的屏风被换成了四块隔挡,以往一通到底的空间,被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各区域间的门左右错开,有效阻隔空气流通。医护人员焦虑的情绪出现了拐点。“我每天都在临床忙碌,他们觉得我到了,就有‘定心丸’了,就觉得,‘没事,交给孙队去做,咱们就放心了,有孙队在前面冲锋陷阵。’”孙立群笑着说。

  她是队员们的“定心丸”,也是ICU病房中二十多位患者的“定心丸”。“二十多个患者里面有五六个是轻症的,还能说话,这些病人你只要给他加加油、鼓鼓劲,他愿意听到你说话……我跟这边的病人讲的时候,隔壁床就一直在喊我,因为我会在防护服上写上江苏和我的名字,他就很想让你过来,赶紧跟他说两句话,觉得你跟他说了以后,他就有信心了,就踏实了。”孙立群说。

  一张同事拍摄的照片中,孙立群正带着其他医生在ICU给病人做超声波检查。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弯着腰,胯骨抵住病床的扶手,手拿着超声波探头探到最远,头又要扭向另一边盯着仪器屏幕。孙立群说:“其实我家里(南京)也是20多个病人,但不用穿这么多,而且随时都可以进病房,这里就不行。每一个病人的呼吸机都要帮他调,一般查房,我会带上当地的医生,我们去的时候呼吸机总是报警,不能随便加个指标就走了。要在床边看反馈,所以我一般在一个病人床边查房,尤其是这种戴呼吸机的病人,一站都是半个小时。等把这些做完以后,就可以放心去看下一个病人了。”

  穿上白大褂和防护服,孙立群有勇有谋,离开病人和病房,她连自己眼镜的度数都记不清。消毒太频繁,眼镜片花了,干不了活,孙立群给自己的爱人打了来武汉后的第一个电话。“边吃饭都在边安排工作,很少有时间聊。上次眼镜坏了,我整天消毒,眼镜糊掉了,啥也看不清了,我就紧急打电话让他把我配眼镜的度数告诉我。只有特别紧急的时候才给他打电话。”孙立群说。

  出发前一天,孙立群转发了一篇医院的文章到朋友圈,标题是“我愿告别家人,迎着逆风去守护你”,没有人天生强大,医务工作者也只不过是将责任与英勇一遍遍刻进自己的心里。孙立群说:“我们出来,其实都知道有困难,心里都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