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静观]垃圾运输成分类体系硬伤

2017-08-17 16:11:00来源:央广网

  一早顺手提着垃圾下楼,有几人注意过自己把垃圾扔进了哪只桶?

  拿北京来说,街头的垃圾箱一般成对儿出现,一边“可回收”,一边“不可回收”。小区里的垃圾桶则成三或成四出现,“可回收”、“厨余”、“其他”和“有害”垃圾,看起来很专业。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实在不算高,管它怎么分类,聊着天走着路,手里的矿泉水瓶能塞进垃圾桶的甭管哪边,就算有公德心;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能准确把垃圾投进箱里,不破袋不抛洒,全小区的保洁都谢谢你。

  广州看不下去了。9月1日起,广州市城管委将试点实施公共机构以及100个样板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首先要求居民生活垃圾从家里就开始分类。按照设计,未来广州市民的生活垃圾不仅要做到干湿分离或者分可回收、不可回收,而且要更具体,细化到物品。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当我们抱怨空气污浊、水流黑臭、垃圾围城,我们是雪崩中每一片并不无辜的雪花。何况,会者不难,我愿意拿出每天被虚度的几小时中的短短几分钟,学习垃圾分类、认真执行。推己及人,专家们研讨时频频忧虑的公众配合度并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画面是街头垃圾清运工人的小三轮车,挨个垃圾桶倾倒,任你是一双旧皮鞋还是一袋吃剩的外卖,最后都倒进三轮车的同一个肚子里;以及小区里每天早晨轰鸣的市政垃圾车,一溜各色垃圾箱,排队送上同一辆车,在同一位置180度翻转、倒个干净。没错,以我视线所及,眼下所有为垃圾分类的努力,在进入垃圾车的一瞬间都灰飞烟灭。垃圾分类,止于垃圾被运走之前。

  为科学处理垃圾、降低焚烧危害计,垃圾分类当然是必要的。比起民众的意识进步和体力付出,运输过程的无差别对待,才是分类体系中更大的硬伤。万事开头难,垃圾分类总要有个表率,这个“表率”,与其横空推出100位信誓旦旦表态的市民,不如公布一个垃圾分类运输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分批次、分类运输,还是对垃圾车进行内部改造,这是发出环保疾呼前,主管部门早该做好的功课。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性的薄弱,也是施政者无法躲避的逻辑。城市管理部门对老百姓自觉性的担心,老百姓可以想象;老百姓对城管部门辜负自己努力的担心,城管部门却未必看见。我愿分类,而你能否保证我没有白白分类?或大或小的变革,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管理者当为天下先。(沈静文)

编辑: 王笑蕾
关键词: 垃圾分类;运输方案;民众意识;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