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北风“急救”北京污染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新闻晚高峰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 安徽等地经营已见成效

2013-02-01 16:43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中广网北京2月1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晁向荣)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发布,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就此首次出现在一号文件中,引发广泛关注。

  无论在文件中还是在不少地方,“家庭农场”都还是个新名词。但在安徽省郎溪、吉林延边等地,这种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在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口,“家庭农场”经营户王文桃刚从他的大棚基地出来,又到塘边喂鹅。王文桃的家庭农场主营秧苗培育,兼营养殖。方圆500亩的地通过租赁、承包交给他实现规模经营。

  王文桃:收入还可以,可能40万差不多。

  王文桃的收入在家庭农场负责人里,不算高。同样在郎溪经营家庭农场,严虎的口气更大。

  严虎:我今年46岁,我们有50岁规划。到50岁存款300万,一部奔驰车,街上两套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首次亮相。其实在此之前,南至安徽郎溪,北到吉林延边,“家庭农场”模式已在多地初见成效。以延边为例,2011年,199家家庭农场中有98%实现了盈利;2012年全州451家家庭农场中,有99%实现盈利。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表示,“家庭农场”由“起”到“兴”,就是农户由小到大、到更大的过程。

  李国祥:我们国家有一些种养大户,随着规模扩大,他的管理水平会超越农户的管理水平,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核算体系,生产完全按照市场导向。这样一些变化,再用过去的“种粮大户”来概括,很可能就不太适合。

  小农户壮大,就成了专业大户;专业大户再发展、成熟,也就有了家庭农场。这条路径看起来清晰,具体又该怎么走?

  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东光镇三道沟村,马路上行人寥寥。出国劳务、进城打工是村里青壮年的首选,现在村里实际居住人口已经不到20人。人走了,地咋种?村民说,全村的土地都承包给了镇里一个叫王奎兴的人。王奎兴成立家庭农场,每年付给村民每公顷土地租金两千五百元,每三年还要按照市场价调整一次。土地租金加上外出打工,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一大截。

  王奎兴:实际上搞专业农场,对粮食增产是绝对有好处。对农民减轻负担、增收,创造一个出去打工的机会。

  记者:那工人也是本村的吗?

  王奎兴:都是。

  记者:他们也把地都租给你了?

  王奎兴:全在我这儿。

  记者:然后你再用他们再给他工钱?

  王奎兴:是,一天八十。

  记者:按三十天算的话,这一个月也是两千多?

  王奎兴:两千多,除去下雨阴天也两千多,这不挺好么。

  追本溯源,家庭农场与此前的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规模更大、管理水平更高。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表示,目前,“规模”仍然是界定家庭农场的主要依据。

  关锐捷:第一要考虑他的经营收益,第二要考虑他的土地产出率,第三要考虑劳动生产率。考虑经营收益呢,家庭农场(收入)应该不低于外出就业、外出打工的收入。这种经营规模我们一般讲,就是相当于现在平均农户经营规模的10倍,这比较适宜。比如像南方的双季,经营规模大约在50亩以上。北方旱季,经营规模在100亩就比较合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李江雪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