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1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6日,新浪微博下线“明星势力榜”,整治近年来非理性应援、刷榜等问题,“饭圈”这个词再次成为了热点话题。有组织、有纪律地为偶像投票、刷榜、买东西,这只是“饭圈”规定动作之一,去其他偶像的“饭圈”内部卧底、抹黑,在社交媒体上相互攻击也是常事。

如果崇拜偶像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那么怎样的崇拜算是盲目?追星和年龄是否相关?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崇拜偶像的心理?

 

崇拜偶像、追星,是正常现象吗?

崇拜偶像的心理源自人类的模仿行为。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学习,而模仿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模仿对象的选择与其最主要的社会连接和接触层面有关,因此,在网络占据主流的时代之中,偶像崇拜以及粉丝文化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史宇表示,理性的崇拜偶像、追星是正常现象,因为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需要一个参照物,而这个参照物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崇拜的对象。当参照物是一个正能量的对象时,也会引领学习者向阳而生,因此,追星未必是坏事,重要的是要掌握尺度。

是否付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时间和金钱,是判断追星行为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标准。有的粉丝为了追星,为偶像投票刷榜、买东西,付出了远超出自己收入水平的金钱;有的则放弃了工作,耽误了学习,这些都属于未能掌握好尺度的盲目追星。史宇表示,评估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时,常常会考虑他的社会功能是否正常。若追星已经影响到你的社会功能了,这时就真的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追星不太理性了?

“惹不起”的“饭圈”粉丝,其实很脆弱

“粉丝”由英文中的“fans”音译而来,后来取谐音为“饭”,指的是偶像追随者,也就是所谓粉丝的聚集地、圈子,成为了一个网络用语,本质上是个中性词。但是近年来,随着娱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关于“饭圈”的负面新闻不断进入大众视野,导致这个词现在略带贬义。

我们常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见不同圈子的粉丝为自家偶像相互攻击对方,这种“互撕”行为有组织、有纪律,连话术都是整整齐齐,给人一种“不好惹”的感觉。对此,史宇认为,这其实是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她举例,普通人在职场中为了提升自己的优越感,一般有两种选择:努力提升自己或者脚踩他人。而在追星过程中,粉丝认为提升自身并不能带来偶像的提升,他们脆弱的内心往往会促使他们选择攻击他人来试图获得认可。

除了内心空虚之外,社会阅历的不足也导致了“饭圈”的脆弱。“饭圈”以年轻粉丝为主,甚至包含大量未成年人,他们的社会阅历往往不如成年人,缺少鉴别是非真假的能力。若这部分群体有一定的金钱储备,又反对家长的监管,加上他们习惯于在动员和组织下进行行动,非常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围绕“饭圈”的诈骗行为也屡屡让他们成为受害者。

追星和年龄是否相关?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崇拜偶像的心理?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可能追星和崇拜偶像,但是崇拜的对象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史宇认为,从一而终地喜欢一个偶像是正常的,不断地变换喜欢的偶像也是无可非议的,就好像我们喜欢的衣服款式一直在变化一样。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阅历也越来越多,我们会更加明白自己,也会变得更加理性,那时候的我们不会轻易地把一个人当作自己的偶像来崇拜,而是会经过更多判断,选择更高质量的对象。

史宇提醒,追星必定会带来一定的情感投入,要正确看待自己崇拜偶像的心理,不要深陷其中。这种情感投入并非是偶像带来的,而是因自身消耗的需要而投射出来的,这才是追星行为的源动力。这就好像一堂具体的课不如一句抽象的歌词能引发人的共情,越是模糊笼统的东西,越能让人想像出自己与之相似的东西,偶像的存在也为粉丝提供更多的遐想空间。

下一次,当你对一个偶像心动的时候,只不过是他(她)恰好与你心中的完美形象有些匹配而已。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

编辑:刘鹤佳 潘雨薇